首页 >> 中医减肥

茨威格欧洲是昨日的世界巴西才是未来之国节能

中医减肥  2020年10月07日  浏览:2 次

巴西不过是南美随便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没有分别,气候炎热,疾病肆虐,政局不稳,财政溃败,行政无序,仅在沿海城市有少许文明;但却风景绚丽,有诸多未知的可能。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后,茨威格同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这位出生于维也纳的犹太人,终身视欧洲为精神故乡,游历遍北非、印度、美洲,最终选择在巴西这个国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时间回流至19 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被迫离开故土,流亡海外。19 6年,他启程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编注:阿根廷最大的城市)参加世界作家大会,同时接到邀请,可以顺便游览巴西。

巴西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一片未知的土地。茨威格当时的想法和其他人一样:“巴西不过是南美随便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没有分别,气候炎热,疾病肆虐,政局不稳,财政溃败,行政无序,仅在沿海城市有少许文明;但却风景绚丽,有诸多未知的可能。”

对巴西一无所知的他来到里约热内卢,完全不曾料到这里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

“在我面前的并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雄伟的景色,不仅仅是海山之间独一无二的组合或是热带的城市与自然风光,还有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他没有去外交部,没有去大使馆,没有去文学院或者出版宣传局,没有去报社或电台……他在这里自由游览,自由感受,自由地思考与写作。他登上过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参加过巴伊亚和累西腓的狂欢活动,走遍了圣保罗。

最让茨威格印象深刻的是,巴西国家面积“大得不可思议……如同一块大陆,足以容纳三亿、四亿甚至五亿人口。”

他断言,这个当时在工业、建筑、各种领域刚刚起步的国家将来的重要性将不可估量:“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也让我抛去了欧洲的自大,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我明白,我已经看到了世界的未来。”

有太多新鲜的元素让他无比憧憬,兴奋不已:亚马逊丛林上散布的村落和当地人的原始生活;航行在奔腾河流上的船夫;巍峨的伊塔蒂亚亚山上可以眺望巴西高原;壮阔的伊瓜苏瀑布巨大水量打击出泡沫……他曾经计划用二十天的时间,沿亚马逊河逆流而上,穿过一望无际的密集丛林,但未能成行。

实际上,充满异域风情的探险计划大多都没能实现。茨威格仅仅接触到巴西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他对巴西的热情,无法避免有一种外来者的美化滤镜。不过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刚刚从欧洲的荒谬与狂热中逃离出来,看到在这里,社会与个人都能和睦相处、毫无敌意。起初他以为出现了幻觉,可马上明白这是上帝的福音。”

种族问题,在茨威格身处的欧洲,比以往更加疯狂。有些人妄图创造出最纯粹的人种。不同阶级、种族、肤色、信仰的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处?这是每个国家、每个团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

而在巴西,不同种族间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奇迹般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尚缺乏有影响力、覆盖面广的连锁品牌。。在这片土地上,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后代,也有土著人的后裔,还有无数黑人以及来自意大利、德国甚至日本的殖民者的后裔。在这里,尽管种族、肤色不同,彼此间却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当然,茨威格也意识到巴西发展才刚刚起步,远远没有到达理想状态。无论是民众生活水平,还是科技发明与工业生产,或是国家的行政机制,这里都有许多落后和不足。

只不过,茨威格对所谓的“文明”、“文化”已经充满怀疑,他不认为彼时欧洲的秩序和舒适真正为人们带来了什么福音,反而是带着他们走向了悬崖边缘。在他眼中,厌恶战争、和平主义的巴西才是真正值得效仿的国家。

在《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茨威格为这片心爱的国土撰写了一篇“传记”,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他用饱含热情的笔触记述着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也许与真实状况有出入,也许内容见解有偏颇,但这些文字里寄托着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天真与热忱。

(以下内容选自《巴西:未来之国》茨威格 著,由凤凰读书编改整理。)

被发现的新大陆

1500年4月,画有葡萄牙红十字的帆船停靠在一片未知的沙滩上。这是一支葡萄牙舰队,指挥卡布拉尔就这样成为了公认的巴西发现者。这块新大陆从此踏入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一个世纪以来,葡萄牙举国上下沉浸在航海开拓、寻求财富的雄心壮志中。新发现的巴西,实际上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和欣喜。毕竟,南美森林中的几只鹦鹉、几种树木,怎么比得上印度、非洲等地方出产的宝石矿物、珍奇香料呢?

即使如此,葡萄牙国王也不会愿意将巴西拱手让人,要占领和管理这片广袤的土地,最不可或缺的条件便是:人。然而这个国家的成年男子,最勇猛的一批多半已经葬身大海,本国的田地也需要劳动力开垦,剩下还有贵族、军人们也多半不愿意去那个遥远而原始的地方。

于是,葡萄牙帝国采用西班牙试行过的流放制度,罪犯倘若愿意前往巴西,便可以免除刑罚。除此之外,自愿到巴西的还有想要逃离宗教裁判所的犹太人。这些早期居民聚集在狭长的海岸线上,砍伐红木,展开商业活动。

为了加速殖民进程,葡萄牙采用了一种方式,便是将尚未有人居住的国土分为12个长条,分别赠予一位公民。这些人开垦守卫自己的领地,间接地为祖国捍卫领土。然而,不久后,由于部分领主的无作为、劳动力缺乏、土著人的仇视等等问题,巴西很快面临着分裂和被劫掠的风险。葡萄牙国王听闻这一情况,指派了一位最高长官,在巴西建立起正规的行政管理机制,如一盘散沙的乱状才终于结束。

殖民地宝藏

在茨威格的年代,巴西的领土比美国更大,汇集了高山、平原、森林、海岸与四通八达的河流,以及遍历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拥有最多样化的植被类型。丰富的动植物类型,不断给学者和世人带来新的惊喜。

不过最初,这片新大陆并不能提供给殖民者太多利益,最多是几只猴子或者五颜六色的鹦鹉,可以供给遥远的欧洲贵族们欣赏逗乐。所以这里也一度被称为“鹦鹉之国”。

直到第二次航行,水手们才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有贸易价值的巴西木。但这仍然不够。于是接下来葡萄牙尝试在这里移栽甘蔗,并立即取得了重大成功。奴隶推着横杠,将甘蔗放在圆木之间挤压榨尽。蔗糖生产的过程之简单、利润之丰厚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很快成为了新型“白色黄金”。

甘蔗地

在此之前,欧洲人只能通过蜂蜜寻求些许甜味,而自从品尝过蔗糖之后,没有人能抗拒这种诱惑就通过电子监控系统破获各类案件33宗。蔗糖生产为巴西——准确说是为葡萄牙——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等到蔗糖热度衰退后,烟草又成了主要出口产品。美洲生产的烟草让欧洲人欲罢不能。在早期,烟草是不入流的消遣,然而当瘟疫席卷欧洲各地后,人们开始迷信吸烟可以“以毒攻毒”,于是养成了吞云吐雾的习惯。

至今,巴西烟草仍以质量好闻名

蔗糖、烟草以及可可是18世纪以前巴西经济的三大支柱,后来再加上的棉花,至此,巴西拥有的仍然是“殖民地产品”。

直到后来,巴西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金矿的发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有学者认为,巴西金矿让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使全球的货币总值增加了一到两倍。短短几十年,巴西成为了欧洲最富有的殖民地和传说中的“黄金国”。在掘金热高烧了一阵子后,人们还迎来了更具有戏剧化的发现:钻石。

在茨威格看来,巴西经济史上的重大变迁,不只是从一个垄断商品到另一个垄断商品,也同样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变化,比如说,可以分为“木材时代”、“蔗糖时代”、“棉花时代”、“黄金时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哪一座城市会迅速崛起,都是未知之谜。

当然,如今的巴西早已不再被看作殖民地。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壁垒迅速消除,充斥着特许与禁令的时代也随之结束。在经济发展之余,文化思想开始启蒙,全新的文化机构被建立起来。

“混血”文化

“凡是居住在巴西的人,都能听到未来翅膀的强劲风声。”

——茨威格

回望历史,巴西人的祖先来自三大洲:欧洲帝国、非洲村落与美洲丛林。巴西民族的形成并非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不知是对一个国家精神条件的认同,而更像一次大输血。在巴西大地上,生活着无数混血儿,这里能够见到任何肤色。

不过,这里的文明还是主要继承了欧洲,无论宗教习俗还是生活方式,此地的文明价值基本都来自海外。葡萄牙给予巴西语言、宗教、习俗,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形成。茨威格也许有点遗憾:“我们找不到史前时期的巴西诗歌……也找不到古老的巴西歌谣,这里找不到起源于此的原始宗教……”至于人们熟悉的桑巴或者马孔巴舞乐,还要归于漂洋过海到此地的黑人。一直到较晚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巴西本土的文学作品才真正走向世界文坛,出现了如马查多·德·阿西斯、尤克里德斯·达·库尼亚等代表人物。

不过,更让茨威格赞叹不已的,是这个社会的文明和国民的品性。他观察到,巴西人“极度文雅、坦诚公正,拥有善良的品性,反抗残忍与暴力。但与此同时,巴西人的情感也十分充裕,甚至有些过于敏感。”

歌德第一次去意大利时,对南欧国家称赞不已,因为那里的人民似乎并不追求物质或者精神目的,而是注重平静祥和的愉悦享受。而巴西似乎也拥有这样的无欲无求的态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与科技成就,工作效率比不上欧洲或北美,不过换个角度说,他们也没有欧洲人那种贪婪和急功近利。

“对于大多数混血儿来说,尤其是在热带地区,工作并非为了储蓄,而是为了不忍饥挨饿。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世界永远是美丽的,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切生存条件,树上的果实可以随意摘取,人们不需要担心冬天的到来。他们当然也不懂得节约,无论金钱还是时间。为什么要在今天做完所有的工作,而不能等到明天?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天堂般的世界生活的如此紧张?在这里,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所有的表演、会议,都比约定推迟十五分钟;如果能够适应这一点,就永远不会迟到。在这里,生活本身比时间更重要。”

——《巴西:未来之国》

对于《巴西:未来之国》的内容,有学者评论,虽然它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却没有能够正确的预计未来。茨威格曾预言过的科技的发展、贫民窟的衰败,也都与现实不符。

茨威格戴上康德的红色眼镜,看到一个玫瑰色的巴西,于贫苦中睹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中见到快乐。也许,他更多地只是通过巴西这片土地,追寻另一处已经失落幻灭的理想故乡。

正如同他在结尾处所写:

“如果在这场自杀式的战争中,旧世界最终覆灭,我们也一定要记得,有一个新世界正在迅速崛起。和平人道是欧洲未能实现的梦想,却将在巴西成为现实。而这也是我们在悲痛中最好的安慰。”

(:王怡婷)

山东蘑菇石
冬季怎样预防宝宝风热感冒
一岁宝宝厌食怎么调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