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br所谓知其人
中医减肥 2020年07月22日 浏览:1 次
所谓知其人,就读其书;所以要明白鲁迅,就要读其著作。而对于近一十几年来的中国,对鲁迅的质疑与否定也可算空前绝后,而那些对鲁迅质疑的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鲁迅就是爱怀疑的人;而否定鲁迅的人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否定就可以增幅主人属性。按照不同的技能等级鲁迅的大部人根本就没有读过鲁迅的作品,或者说读过但并未读懂,所以就有一种偏激的方式给予对抗;而对于一些搞文学的人否定鲁迅,尽管理由众多——例如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鲁迅否定传统文化等,但其实中国文人自古喜欢相轻,也就可以见怪莫怪了,而近一十几年中国又大谈超越风,理所当然鲁迅是应该被超越的——但是真的超越了吗?我看这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对于当代文学,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谈学习,而不是谈超越。不管你是否喜欢鲁迅,我认为对鲁迅的否定是不公平的,他的时代还会回来,因为看他的作品,我们才能理解鲁迅这个人,也就明白鲁迅的伟大。
而我认为要理解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人生哲学,鲁迅这个人;《狂人日记》就显得尤为重要。《狂人日记》可以算作是鲁迅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也大体形成了鲁迅文学创作的风格,思想和意识也初现雏形。今天我就从《狂人日记》这个短篇小说来谈鲁迅的人生哲学,从而看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里的独特地位,也看出鲁迅与众多作家的与众不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从鲁迅的人生哲学里体悟到不同的人生,要是由此对于我们的人生起到影响,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鲁迅是个十分聪慧的人,《狂人日记》这个小说,鲁迅采用的是寓言式的写法,就是通过狂人这一寓言式的形象来创达自己的思想。而能够讲寓言的人,智慧都是相当了得的,如南非作家库切,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德国哲学家尼采等。那么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个什么形象呢?鲁迅笔下的狂人清醒,多疑,恐惧,无安全感——然天生却觉得有权利去改变那些吃人人的思想,并希望他们改掉恶习,不要吃人。可“全力争胜是后来发现自己的劝说终归没用,陷入一种绝望的挣扎;然这种绝望下,他并没有失去希望,而是在绝望中看到有希望的孩子,并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从狂人的形象看出了鲁迅一大人生哲学:反抗绝望——就是当明白人生终归虚无,活着毫无意义,人生就是绝望时,并不由此而沉沦下去,而是在绝望的背后看到希望,尽管希望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他也坚信有希望的存在。这种思想不仅鲁迅有,尼采也有,尼采在《论道德谱系》中说:“人生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尼采看到人生的虚无,无意义,却不放弃这个虚无的人生,这和鲁迅不谋而合。而鲁迅这一思想一直延续了他一生的创作,也是鲁迅思想最尖锐,最矛盾的部分,也是鲁迅对生活痛苦的体验。鲁迅在《野草 希望 》篇写道:“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哀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深感寂寞而又努力打破寂寞,看到绝望而又坚决否定绝望,感到希望渺茫却深信希望的存在——这是一种精神能量和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从而看到了鲁迅对美事物的爱,内心的光明。
鲁迅的脚步是异常坚定的,对于生活是从不惧怕的。鲁迅在信中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己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而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写道:“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有一个小孩,也是在那里议论我……”从而我们会联想到《过客》毅然决然的过客,即使前面是坟,也坦然的前进。我们可以看出鲁迅身上那种强大的能量,不屈服的精神;当然这其中最能看到的是鲁迅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但是最可贵的是那种明知达不到却不放弃,奋然前进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里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思想出自《论语 宪问 》。原文这样说: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对于人生,对于天命,鲁迅采取的是这种思想,彰显着个性,个人生命力的强大,是有种超人的气质,但同时也体现着对于生命的无可奈何。对于生命的理解正如过客,前方是坟,我也得走;正如狂人,明知道自己根本说服不了别人,却还是要说,去做。或许对于鲁迅生命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后退。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写道:“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于其前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粟和踌躇不前是危险的。”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心就是想告诉别人不要吃人,可是最后发现自己也参与吃了妹妹的肉。发现自己也是吃人人中的一个,这是一种多大的真诚,也是一种多么深刻的自我反省。鲁迅喜欢怀疑,喜欢去揭示国民性,但是鲁迅并不是站在一个说教人的位置去怀疑,去揭示的;相反他是从自身的立场去怀疑,去揭露,在解刨别人的时候,也在解刨自己。这就是鲁迅可贵的地方——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这是一种深刻的自觉意识,鲁迅曾说:“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深入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觉得已经自己不觉得。”
很多人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尾声阶段中国新旧社会来临前的批评;是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鞭策;如果从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也不是没道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结合鲁迅的一生去看,那些观点也是值得考虑和商榷的。鲁迅并只是一个评判的斗士,并不只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并不只是一个破坏传统的人;相反他的人生体现着一种含泪的痛苦,一种博大的仁爱,无乱对中国,对人,对青年……鲁迅说:“不远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更说“创造总植于爱。”从鲁迅那些浸泡着血和泪的讽刺性批判性的反语中,我们更应该看到鲁迅对国家的热爱,对国民性弱点的痛心,而这难道出自于鲁迅对这个民族深沉而悲奋的爱吗?为此我坚信——鲁迅的时代还会回来。
4.24
共 24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人生哲学】一文,体现了作者对此作品的深研和挖掘,进而来悟彻鲁迅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前行的步履。作者喜欢哲学,喜欢研究人生的哲理,这对一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收获和成功。22岁的年龄或许沉迷在络游戏里,或许游走在花天酒地的世界里,然而作者却一如既往地关注自己的文字,关注文字带给自己的孤寂而美丽的人生。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作者看来就是一杯香茗,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和香醇。反抗绝望,是鲁迅人生的一大哲学......既人生就是绝望时,并不由此而沉沦下去,而是在绝望的背后看到希望。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当遇到逆境和险滩,能否坚持下去,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自己。作者从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独特和文字的魅力来丈量自己的青春岁月,人生的航程。作者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茶庄。其实有梦想就有希望,就有未来。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扮演舞台上每一个角色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的。“鲁迅的时代还会回来。”文字哲理性很强,叩响生命之歌,人生的感悟。语言凝练,思想丰盈,耐人寻味。欣赏问好!感谢赐稿!倾情推荐!【军警社团:林雨荷】
1楼文友:201 - 09:49:04 人生就是读不完的一本书,一部哲学史。欣赏佳作!感谢赐稿!问好泊山!祝创编愉快!
回复1楼文友:201 - 11:55:52 鲁迅是一个永远值得读的人,而且读不完。
手术拔甲能够治愈灰指甲吗肇庆治白癜风哪里比较好半岁宝宝用丁桂儿脐贴
- 上一篇: 藩国金锦散文自选集即将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
- 下一篇 藩国至尊邪神第0585章五行绝域
-
岗梅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足三里穴拔罐具有什么保健作用
2019-07-12
-
浙江明年底实现县县都有中医院
2019-07-06
-
自制酸梅汤解渴祛暑健脾安神
2019-07-06
-
白领益吃的九种食物
2019-07-02
-
食物相克切不可忽视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