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指间文评谁家煮茧一村香
中医减肥 2020年07月16日 浏览:4 次
傅粟此书的书名,仿佛一张名刺,不惟作者写下了有关书名“代序”专门作了一番阐释,有些读者的评论文章也是“由此说开去”。先不说书的内容,只这书名,就已经把你的眼球吸了过去,不容你不去读。如果你恰恰也是主妇,是流氓,是无产者呢?
不过,于我而言,并不喜欢这个书名——殊少诗意,甚至小有平庸。可能的原因是,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我不是主妇,我不会也不可能对主妇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感兴趣;即使按朱大可的诠释,我也不是“丧失了身份的离乡者”,更没有“一个精神焦虑的容貌和社会反叛的立场”。我是堂堂天朝大国一以贯之的顺民,除了少不更事曾经有过“未曾做稳奴隶”的困惑,为争取做稳奴隶而“揭竿”过外,平生绝大时候,并没有“随时得揣着准备突围的板斧”,而是“令我向东不向西,让我赶狗不骂鸡”的角色。而今垂垂老矣,就是真有那把板斧,怕也锈迹斑斑,已然烂柯了吧?至于“无产者”,只这一点与我相若,“持家徒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不过,我怕是与傅粟算是忘年之交,只得再引黄山谷的下一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了。
然而,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得最有趣,最认真的书。
作者在她的“代序”中写道:“还是以‘主妇’‘流氓’‘无产者’的身份在说些无足轻重的废话。”“我一刻也不敢忘记自己视野的局限、思辨的局限、能力的局限。”这里,我感兴趣的是两个关键词:身份和局限。其实,整篇代序,我以为顺着作者告诉我们的去认识,实实也不如逆着去思维。
无疑,作者是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型作家。对中西文化的区别、比较、认知,既有感性上的感受,又有理性的探求。学贯中西,从来都是人文知识分子最高的追求。五四时期,我们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文化革命起到了主导作用,直到现在,在正派的中国文化中,依然无法疏离他们的影响。然而,随着镀金潮和政治制度的更迭,真正称得起这个称号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从思想感情、生活情趣到价值观念等都客观公正地对中西文化给予比较,找出不同点和共同点,使两种文化融合共同推进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似乎少得可怜。我们既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又时时妖魔化着对方。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所谓文化精英只是从价值观念上笼而统之地把文化一边倒了。真正地浸润其中,超拔乎上的“智者”,也是少之又少。像钟摆一样:左到极端,又右到极致。学院派的中西文化比较,很难闻到人间烟火。那些皇皇大文高头讲章,只能是愚弄大学生和骗取职称的砖头。
然而傅粟不是。
傅粟没有去做专门的学术研究,你甚至从她的文章里,看不到这种研究的痕迹——如果你只把她的文章当做旅欧日记的话。她没有那种光环下的摇头晃脑,也无意做那种大学者们进行的仿佛形而上的搜隐钩沉,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人文理念、价值取向等等进行系统的,然而也差不多是令人绝望的抽象的论述。她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和融入西方文化的呢?在本书中,那便是主妇、流氓、无产者。
绝不可以小看主妇这个角色。这里有一个全职太太的眼光、感触和体悟。而主妇的眼界是从柴米油盐,从相夫教子,从妻子、媳妇、家庭开始了自己的观察和认知。因此,那种中西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的比较是从这里点滴开始的,是从丈夫、公婆、七大姑八大姨上开始的。因此她的比较就会非常具体和鲜活,完全没有学院派的盛气凌人和抽象空洞。
主妇,不只是作者本人确实是一位主妇,重要的还有,她以此名实相符的角色,进入丈夫的家庭,甚至只有她,才了解到,即使丈夫Kai的姨妈,那位女权主义者的,以及她所结识的已婚的德国女士,都以主妇为荣,以索要菜谱为时尚,以做一桌好菜而欢欣。这令东方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就这样和谐地存在于西方社会生活之中。因此,非主妇的学者们,不会有这样的发现,甚至也不会关注这样的生活琐屑。
这里的差别就是如此明显。
流氓,这个角色,使我更多地倾向于无羁无绊的肉身和思想的漂泊者形象。而这种漂泊者,本身就是“不合时宜”者。肉身的自由,使你得到很多生活中那些大人先生们得不到的信息。精神的自由者,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说保持着独特的个性,她不会因为“不合时宜”而改变自己的“腔调”,换句话说,她可以保持着文字的率真而不用随着乐队有板有眼地拿腔捏调,当然也不是满嘴里跑舌头的荒腔走板。
她,就是真实的“这一个”。
至于无产者嘛,在全世界无产者再也联合不起来,纷纷致富光荣去了的时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情况下,敢于说自己是无产者,无异于与现行体制和政策唱对台戏。至少不能说谁受穷谁光荣。那么作者无产者的真正意义在于,除了他们是穷人以外,“无钱者无畏”怕也直接影响着言说的所处层次。弱势群体中的最底层,除了穷以外,还能怕什么呢?无产者,意味着没有退路,没有顾忌,也没有了包袱——大款大腕对现行体制和政策的依附、寄生,在她这里一丝一毫也没有。于是, 裸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不是姿态,而是本真。
也许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主妇、流氓、无产者身份的确认,却忽视了,三者也是全书的内容和质地。这部书,正是得益于这种方式的进入西方世界和西文文化,这,无疑成为一种东方人写西方生活,写东方人在西方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比起“行者无疆”的匆匆过客,比起客子黄梅雨,显然作者的优越是无可比拟的。她以东方人的文化血统,以挑剔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视角,完全彻底地融入了这个曾被视为格格不入的世界。然而,她的融入,显然有着尖锐的警惕,也有着如归的放松。而后者在所有写西方生活文化的东方人来说,恰恰是缺失的。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与其说?
毋宁说!
读这书,竟会联想到陶令的《饮酒》(五)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点不伦不类。傅粟无论如何与陶令联系不起来,那书与诗也联系不起来。然而我却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怪怪感觉。稍作深究,就会觉得,正是作者那种悠闲甚至与世无争的心态,那种不把自己当东方的怪兽闯进西方文明,那种自觉融入,真的像我们张家的姑奶奶,嫁到李家,然后她的身份既是张家人,又是李家人,最后,她虽然还有许多娘家的“基因”,但她更多的是李家人。不要小看娘家的基因,那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夫家;也不要小看那种“李家人”的身份,她也在影响着娘家。只有“放下身段”,成为真正的“李家人”,才会有这样的心态,她才可能生活在南山下,见山不是山,而又悠然见山。那山还是山么,无非是你的亲朋罢了。
倘若是访问学者,是留学生,是千方百计钻进西方拿张绿卡,以证明自己脱离了原来的国度,倘若是一般性的旅欧华人,他们那种生存的焦虑会永远伴随着他。文化上的隔,使他时时自我地疏离于西方社会,特别是生活琐细。我有个朋友在那里已经近三十年了,他仍然觉得孤独觉得那隔觉得不愿意参加他们的所有活动,甚至发誓:绝不买汽车绝不穿西服。这种执拗,归根到底,跟他哭着喊着出国的 毫无二致。然而,傅粟不是。这便是她的优势。这本书,无疑告诉了我们:她是怎样融入了,闲适了,然后,她才可能有陶渊明那样的心态,手里正采着菊花,忽然觉得有人在注视着他,一抬头:哦,南山。呵呵,你早来啦!于是,作者傅粟就侃侃而谈,和南山,和Kai,和德国的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没有自由,不会有这部书中内容——那不是所见所闻,是息息相关,是“张家的姑娘李家的媳”,有着李家的生活,却也时时有着娘家的冷眼。像杜牧的诗“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是的,她不高蹈,也不故弄玄虚,而是以她特有的情怀,用生命的体温温暖日常与琐碎,去发现和领悟生命在中西文化中的“温柔”碰撞,镕铸一个本真、天然,没有矫情的灵魂。
“悠然见南山”,关键在于“悠然”二字,那是一种境界。
从“我的穷人丈夫”开始,仿佛在彰明着Kai和自己的“无产者”身份,其实是“把钱投资在文化产品,注定要甘愿忍受贫穷”的人。虽在调侃,却也在说明。由彼及此,作者的无产者形象就别样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怎么个“别样”?他们夫妇没有“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执迷不悟地做着他的穷人,仿佛实践着中国儒家“君子固穷”,和有穷就有不穷的理念,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低人一等——在国人眼中,留了洋的作者,也许不过尔尔。我又想起了我那位在西方拿了绿卡的朋友,那次回国时来看我,脖子上、手腕上、手指上,一派黄澄澄的沉重。一见面我就幽了他一默:开口便唱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那句“回龙”:“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我知道我有失厚道。而他期期艾艾地红着脸说:“没有这些,亲戚朋友会说我在外头没混好。”呜呼,且看傅粟!安贫乐道,反而把他们的理念超拔起来,与现实的中国做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接下来,连着三篇写丈夫Kai,然后就是“典型德国人”,实际上,作者从丈夫开始,介入了德国和西方文化。当他提到Kai对学中文,一直都有满腔子热忱,对学广东话,“简直可以说是学得不畏强权”,“那种按捺不住的对书面语言的朗读欲以及对内心语言的表达欲”时,作者联系到了德意志这个民族。她写道:“他们这个民族,估计连政治家都没掌握好不动声色的技巧。”读到的是文化浸润后的个性区别。无疑作者对这种本真是持赞赏态度的。因此,她的调侃也充满了温馨:“你练你的语言,我练我的贤良淑德。”这种调侃隐含着某种妥协。而这妥协的内核或潜意识是认可和欣赏。是从细枝末节的不自觉融入。
顺势而下,便是《典型德国人》和《简直搞不懂》、《表哥的婚礼》,这是一系列似乎格格不入的中西文化的区别与“对立”。作者列举了很多的实例。比如,一位医学博士,原来在医院当医生,却又回到大学做他的全职学生,然而主修的是哲学,兼修心理学和捷克人文学。他以为这样,才合他的“理”!那么,他的“理”“合”在哪儿了?兴趣,完全的个人兴趣,而不是什么国家甚至也不是个人需要。理性的完全让位于感性。然而,对德国人的“不切实际”,虽然让作者“肆无忌惮地乐和了好一阵儿”,但随即作者便发出了感慨:“问题是,我发现无论你来自哪个阶层什么行业,都很难对‘实际’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估价。”如果我们在放开想象:他们的“不切实际”,与我们的太过实际,世界是物质的,发展是硬道理,金钱第一,谁发家谁光荣相比,谁活得更本真更自我更自在呢?作者时时在做着反省:“我们所缺少的,是那种对信仰或知识寻根的热切感。我们满足于在遥望中浮游。我们缺少将愿望付诸实施的原动力。”好一个“热切感”!好一个“原动力”!
文化传承、累积后形成的差异,有时不仅能用价值判断规定,甚至是可以从审美感知上加以确定。而后者的后面,无疑躲藏着作者得意的笑脸。“简直搞不懂”,终于成为了作者夫妇共有的口头禅。于是Kai对于毛主席那一口韶山冲式的湖南话,终于搞不懂了:“不是号召全国普及普通话吗?为什么毛主席他自己可以不学呢?”他的简直搞不懂,其实也是作者的困惑。然而对于德国家庭洗碗水的节省,与对中国在饭店打包剩菜,双方都“简直搞不懂”。他们的“搞不懂”,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困惑?也许这“搞不懂”中,有着所谓普世价值的基本判断。同时,“搞不懂”也是一种调和剂,把夫妇间独特的文化个性色彩调和得近似——至少有相当部分近似,把两个文化背景,调整成为一个。彼此拉近着距离,弥合着区别,这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融合,无疑,有着某种启示意义。
“搞不懂”,就是真正懂得。
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人,其属性也是社会的,这里面直接映衬着你的社会文化的含量。傅粟在《樟脑丸事件始末》中,从德国人的态度上,你能区别出差异来,但你也读得出人性化来。故事是Kai穿的大衣里有颗樟脑丸。这在中国似乎极为普遍的。但德国人闻到了这异味,“像撞上了原子弹气浪似地惊叫:天啦,什么味儿!”“社长通告内文指,衣帽间有大衣面料释放有毒化学物质,估计为防水喷雾剂之类,对同事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云云。”典型的少见多怪小题大做!须知,“对于我来说,樟脑丸都快抵得上通常概念中的那一捧家乡的泥土了。”“全是资本主义腐朽给闹的!我总结。我觉得不立场坚定地喊出一声‘打倒资本主义’无以舒缓心中那股子堆积汹涌的郁闷。”这似乎便是价值判断上的差异。忽然想起鲁迅说过:“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差异是如此深重么?接下来的故事便令我们陷入“软风吹得游人醉”的不复之“劫”了。“钻进地铁站的时候,离列车进站还有三分钟。舒松开由于外面的冷空气而不自觉缩起来的肌肉皮肤,立刻感觉到了空气里散但是将推广HTML标准。尽管苹果在设备上针对Flash设置了障碍发着一种类似润肤凝脂的香气,很浓郁、很暖、很柔、很古典。可环顾四周,每个人都将自己包裹得紧紧的,任怎么闭上眼睛幻想,都不觉得会是那种香得让人联想到李香君卧室或杨贵妃寝宫的气味来源。”其实,人家是在布告墙上刷油漆!
共 12111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事实上对于习惯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一篇评论比一篇无论叙述还是抒情的作品难写!把生活的因素除外,创作如果是内力损耗的话,那么评论不只需要内力,它还需要外力。比如:学养、胆识、鉴赏能力、理论的领悟能力和应用能力。甚至可以说,评论者略高于创作者!否则,他怎能高屋建瓴?怎么整体把握?怎么见微知著?怎么举一反三?如何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比较或者抽绎进而引发令人信服的结论?基于这一点,我们来看酸风眸子先生这篇堂堂万余言的评论。这是一篇正宗的带有学术研究性质,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逻辑分析且具有理论深度和指导意义的文献,它无不彰显出作者的评论水平、理论深度、学术胆识和鉴赏能力。副题名为感觉傅粟的《主妇?流氓?无产者》这部书,其实无论是从大的格局还是较小技术细节上,都已经达到此书的本质与核心地带!作者运用了比较独特的行文方式,欲扬先抑,从书名的“殊少诗意”说起,从而引发出此书内容的广泛和思想的独到和技术细节的完美。它采用否定式的递进推演(诸如:那些所谓的文化精英——而傅粟不是),恍如层层梯田,一步步达到了自己论证的顶点与核心地带。有否定而肯定,评论文章好手段!酸风先生学识渊博,通古贯今,横贯中西,不仅从中西文化的差别上比较论述了此书产生的国界背景,作出不同文化观念认同,还具体从此书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心态上具体解析,点面结合,纵横向观照,一些随手引用的资料和文章密而不漏的粘贴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在“寻找自己的句子”一章中,针对傅粟此书的技术技巧方面,作出深刻大胆的评述,彰显出深厚的创作上的功力和非凡的视野与独到的眼力!编者没有读过傅粟的这部书,但从酸风先生的分析和推介中,我相信这是一部好书。这他还认为就是文学评论的魅力!指间微凉隆重推出此篇份量够重、灵感够重的作品!【文璘】【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6 22: 2:22 份量够重,灵感够重。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2楼文友: -07 21:5 :01 谢谢文璘老师!你是写评论的高手,当然深知搞评论的苦处。呵呵。我们的阅读可能与常人不同,用着探测镜;我们的写作,同样也异于常人,用笔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字!倘不是,那你的评论轻飘得一阵风就无影无踪了。人品,也许在写评论中,更重于文品吧? 退休公务员,唐山市作协会员。
楼文友: 00:27:40 赏评客观的一篇文章,很有自己的见解,深邃性的挖掘,可读性很强。欣赏学习了.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回事幼儿可以吃四磨汤吗株洲白癜风
- 上一篇: 藩国仲夏长夜
- 下一篇 藩国共18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两首地摊的诗
-
岗梅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足三里穴拔罐具有什么保健作用
2019-07-12
-
浙江明年底实现县县都有中医院
2019-07-06
-
自制酸梅汤解渴祛暑健脾安神
2019-07-06
-
白领益吃的九种食物
2019-07-02
-
食物相克切不可忽视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