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是欺骗别人的最好时机
中药养生 2020年01月13日 浏览:2 次
什么时候才是欺骗别人的最好时机?
许多的理论预测相比起事件初期,人们更容易在事件后期进行欺骗行为。这也许因为在一开始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好表现给与自己道德上的信用值,而在后期花掉这些信用值就如同天主教救赎中所说的免罪之罪一样。或者说,也许在与诱惑斗争的时候我们的自制力会被消磨,变得对欺骗这种想法不那么敏感了。心理科学的工作就是要辨别不同的释义,而丹尼尔艾佛伦的工作小组就用一种方法去辩驳了以上那些说法,他们赞成用另外一种方法代替所谓的基于可预见的后悔或者说因为错过而产生的担忧。
参与者独自坐在一间屋子里并且有13次投掷硬币的机会,这据说是意念力(用意念控制物品的能力)尝试的一种。在每次投掷之前,参与者都要预测硬币是会正面朝上还是底面朝上,之后自己用电脑记录投掷的结果。参与人员被告知每次正确(译者注:正确即为投掷前的预测与投掷的结果相一致)的投掷都会赢得10分钱。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告知参与者,他们将根据参与人员诚实上交的正确的结果发放奖励。这就意味着,欺骗行为是可操控且有利可图的。
研究人员并不着重于观察个人欺骗的迹象,而是研究847名参与者的表现平均值。任何一次投掷,只要整体的平均正确率超过一半,你期待着这是基于机遇,但这其实是欺骗已经上演的信号。
艾佛伦小组对于第七次投掷的正确率特别感兴趣。一些参与者被告知共有13次投掷机会:那么第七次的投掷正确率与前六次相近。这说明前六次的投掷时,他们的意志力未被侵蚀,或者说建立起来的道德信用尚未被兑现。而相反的,另一拨参与者则被告知他们只有七次投掷机会。令人震惊的是,这一些参与者第七次的欺骗率则增涨许多,他们共同的愿意赢取更多正确而不是碰运气。实验结果说明了并不是事前建立信用值的作用,而是取决于这是不是最后的机会-如果现在不行动,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而当这些实施欺骗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还有更多投掷的机会的时候,他们的诚信就瞬间回归,并在第八次、第九次、以及之后的投掷中保持下去。这被看做意志力并没有用尽,或者说他们对于欺骗行为不那么敏感。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这次实验进行了元分析(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译者注),一种涉及到重复性以及其他项的工作。而所有的结果证明人们在面对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我们进行欺骗的举动比平常高出三倍。
这也许会让你们想起了囚徒困境经济学游戏理论-背叛行为或者在互动中,持续到终结的虐待他人行为。但艾佛伦小组指出,这种理论是基于一种摇摆不定的形式:如果我在互动中一开始就欺骗了你,那么我也预期你会因此冤冤相报。而在艾佛伦小组的实验中,并不存在互动式的情况,所以第一次或者第七次中发生的欺骗行为并不会带来什么相异的后果。这就说明,这种在最后的欺骗行为效应并不在于别人怎么对待你,而在于你如何期望于自己的感觉。
最后作者总结,知道何时更易发生欺骗行为-比如在一个工作期的最后一天,而主管缺席了-可以有利于时间的规划以及针对反欺骗行为战术的采用,比如在高峰期之前警醒员工的道德标准
阜阳妇科医院咋样南通十佳妇科医院
南阳治疗男科方法

-
冰雪旅游调查中国60的冰雪度假者不到34
2020-07-09
-
三个让你变美丽的回春妙方
2019-07-13
-
这些喝水陋习你中了几个
2019-07-11
-
遏制青少年肥胖势头
2019-07-07
-
健康面对面乡村行启动
2019-07-07
-
自我按摩防止耳聋1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