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今年的上海书展拳

中医诊断  2020年05月08日  浏览:4 次

今年的上海书展,图书业发展的衍生物 “书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来自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在多场论坛、交流会上热议“书评”这类特殊的文学文体。有专家提出,新媒体时代大众不需要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而是需要信息解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书评时期已经到来,而这个时代,也对评论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更公正些,更犀利些,更独立些。

专业性至上,还是可读性为先?

“批评应该处于更高的位置,对、读者、作者给出可以借鉴的价值观,真正成为引导写作、阅读的中介力量。”作家金宇澄在“书评时期”主题论坛上表示,“我觉得,建立专业独立的书评中介,在目前情况下,还是需要的。”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认为,优秀书评与作品之间是“智慧与智慧的角力,才情与才情的比拼”,书评人为读者先行潜入作品内部,“触摸创作者的脉搏心跳”。而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认为,书评的专业性就在于其独特性:“真正的书评是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中介,告知读者这本书好在哪里,扣住书的主题去讨论书。”

但是作为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中介,书评在表达专业性意见的同时也需斟酌可读性的问题。《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小说托比·利希蒂希直言:“书评一定要可读,一定让受众、读者可以读下去。书评者如果不能提供有趣的文章,就干脆放弃算了。”文学评论家陈子善也借作家萧乾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书评家不仅要像批评家那样对作家有清晰认识,对文章有透彻见解,书评家面对的更大困难是,还要用活泼形象的话语向大众传播。”

“这并不是说要取悦大众。”托比·利希蒂希表示,虽然有说法认为专业书评有精英主义偏向,他也仍然认为专业书评对良好文化氛围的构成有所裨益。陈子善认为:“专业书评,任何时候都需要;但专业书评也要让读者接受,要把专业书评写得深入浅出。”

呼唤辛辣书评?没那么简单!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书了!”这是英国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十几年前收到的针对自己一部著作的书评文章,他对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几位外国作家一致认为,风格辛辣、不留情面是英国报刊书评传统的1大特点。

诺曼·莱布雷希特表示,自己宁可接受辛辣有力的攻击,也不想读温吞而缺少实质性意见的书评。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补充道,总体上来讲,充满“歹意”的英国书评也更有趣、更耐看;美国媒体需要辛辣风格的书评时,甚至会专门斟酌请英国的书评人来写。

但在文学评论家程德培看来,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期,负面书评可能不那么“单纯”:“在书评中否定1本书,可能不是讲真话,而只是消费的一部分。”作家贾平凹则表达了另一方面的担忧:“阅读应该是一种欣赏……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着怀疑,看见有人穿了新衣裳就去审问是不是偷来的,或翻看里面生了虱子没有。”

贾平凹认为,文学批评的伟大之处就是拒绝对作品进行无原则的吹捧和宣传,同时也拒绝为了显示大胆而不负、信口开河:“一旦发现好的作品受到漠视、不理解和谩骂,应以自己的见解阐发其价值和意义,而不至于使他们淹埋在垃圾里毁灭。”

但也有专家认为,英国书评中的“恶意”也绝非一种不负的谩骂。托比·利希蒂希表示,公正对于书评来说非常重要,书评人应该对得起作者为作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我的同事曾说过,书评里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当着作者说,那就不要写。”[NextPage]

新媒体时期,书评何去何从?

随着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发表对书籍的评论,传统书评作为连接读者与原著的桥梁正面临着全新挑战,这也同时催生着书评新的发展模式。

“互联上批评的匿名性使得纯洁的书评遭到威逼。”英国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认为,“出版商的书上了亚马逊站,也可能是你的敌人,上来讲一些完全没有根据的话,这已经不是评价,但很多读者以为这些评论是可靠的。”虽然面临这些问题,他也表示,“好的评论仍会从信息之海中浮现出来,我看了很多垃圾,才知道是什么好的;我看了很多好的,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

据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观察,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商业出版中的书评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报纸杂志不断关门,尤其是在美国,最早的受害者就是书评版面,或减少或放弃。”但在他看来,未来书评也可能有一条新前途,那就是通过互联支付给独立批评者稿酬。“在互联上,每个人都可以批评……这是否意味着,专业批评是过剩的?”伊恩·布鲁玛认为,“在互联时期,我们都是批评者。很多重要的批评人都从互联上脱颖而出,他们有读者的信任。批评者是不是业余其实不重要,真正值得信任的批评者,必须有独立的声音。这些人的声音值得听,当然要收费。”

伊恩·布鲁玛认为,“很多人更喜欢看书评,书讲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书评者提供一种服务,让读者对书感兴趣。”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作家韩少功的赞同,“对读者来讲,重要的不是信息稀缺,而是对信息的解读、信息的辨认和梳理,对信息的组合方式,这恰好是书评施展功能之处。对作家来讲,书评人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者,读者需要的是信息的解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书评时期已到来,评论家真得要高调点。”

“人们在有了络以后更加保守和固执,因为不管甚么观点都能在上找到小圈子。”

英国《独立报》把所有文艺评论家全部解雇,在新媒体的巨大压力下,传统报刊危机四伏,而其中境遇最险恶的莫过于报刊中的评论家,由于“他们常常被认为是最没有必要的”。布鲁玛说,新媒体令报刊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在有了络以后更加保守和固执,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什么观点都能在上找到与他们同样观点的人和小圈子。”

诺曼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新媒体最少带来了两个好处。他举例说自己的朋友被报纸解雇后成立了古典音乐批评的独立站,十分兴旺。此外,新媒体令评论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就是人们可以对批评家本身进行批评,对评论本身进行评论。

有读者发问说,络发表评论的底线在哪里?诺曼认为,评论民主化确实令评论参差不齐,但好的一面是,即便在政治高压的国家也能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络评论的底线在于“要以评论一个人的某部作品为主,而不是看作者之前的功绩、他的为人和个人名声等。比如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美国作家)成名后水平一度下滑,但他后来的作品《美国牧歌》很好,惋惜很多评论只记得他之前的下滑”。而恺蒂说,比起英国书评传统,中国的书评更多是书话随笔和文学理论式的书评传统,“中国书评习惯于把作家的全部作品读一遍评一遍,回顾作家人生,而英国书评以书论书,更轻松一些。”

(:李央)

女小便刺痛带血怎么办
河南省牛皮癣医院地址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哪个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