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塞露原来出自敦煌莫高窟
中医诊断 2019年12月29日 浏览:2 次
摘要:临床大便干结难解常使用开塞露。开塞露是在梨形软胶容器中装入甘油等润滑液体,使用时剪开容器顶端,涂上少许油脂,再慢慢插入 ,将液体挤入直肠内,可以起到润滑直肠壁、软化大便的作用,简单实用。 最早起源于甘肃。在甘肃莫高窟的敦煌医方中,有一首 疗大便不通方 ,所记述的功效、外形都与开塞露极其相似,堪称开塞露的原型。
由于地处西北,古代甘肃人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都具有局限性,便秘在当时普遍存在,因此在敦煌卷子中有多首疗大便不通方。其中敦煌卷子S.54 5记载的 疗大便不通方 ,就是将苇筒子先插入生羊胆中,用线扎紧,然后用湿纸把苇筒子包裹住,以利于插入,插入 后将胆汁挤入肛肠内,达到导泻通便的目的。而用动物胆汁导泻是非常科学的,将胆汁用于大便不通在我国医学史上由来已久,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中,就有蜜煎导方用来治疗大便硬结,《伤寒论》记载: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 在敦煌卷子《杂疗病》(P. 78)中 疗大便不通,上猪胆一枚,一灌即差 的记载,都说明猪胆汁在治疗便秘时的重要作用。
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将敦煌卷子S.54 5命名为《不知方第四种》,卷子为册页装,现存十九页,有四周单边框界,每页七行,每行十二字。卷子上 使馆崔相公有此 的记载,据此考崔协为五代后唐人,卒于926年(据《五代史》卷五十八本传),故将此卷子之编撰年代定格在五代时期,这就说明,早在五代时期,朴素的甘肃人就已经制作了简易的开塞露应用于临床,只是还没有使用 开塞露 这个名称而已。
不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上,现在的开塞露和数千多年前由动物胆囊制成的开塞露都异曲同工。使人震撼之余,更加提示我们,甘肃是中医学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的敦煌医学不是死了几千年的木乃伊,而是活了数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对现代临床也有指导作用。
甘肃是中医学起源地之一,敦煌莫高窟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各类典籍,这些典籍并不只是那个遥远年代的见证,更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在如今的各学科领域还在起着指导作用。
开塞露(含甘油):用于小儿及年老体弱者便秘的治疗。黄连双清丸(立效):清热通便。用于头目眩晕,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便秘尿赤。夏桑菊颗粒(化州中药):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孩子营养不良的表现宝宝不拉大便怎么办
孩子消化不良的表现

- 上一篇: 茯苓芡实红豆薏仁山药
- 下一篇 血见愁的功效与作用
-
人参好坏差别大如何挑选
2019-07-16
-
刺玫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白金古榄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北沙参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按摩赶走女性手脚冰凉
2019-07-05
-
棠梨枝叶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