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国医大师相继去世是中医界的损失还是中华名

中药常识  2019年11月13日  浏览:3 次

  本文导读:古代的中医,大多都是靠着师承而成长起来的,一般在弟子技成出山的时候,师父会给弟子赠送两样东西。第一件是雨伞,这是告诫弟子要有除人类之病痛的决心,出诊看病,风雨无阻。第二件是灯笼,意在告诉弟子要有助健康之完美的信念,解决病痛,不分昼夜。这样的医生才是人们的好医生。 古代的中医,大多都是靠着师承而成长起来的,一般在弟子技成出山的时候,师父会给弟子赠送两样东西。第一件是雨伞,这是告诫弟子要有除人类之病痛的决心,出诊看病,风雨无阻。第二件是灯笼,意在告诉弟子要有助健康之完美的信念,解决病痛,不分昼夜。这样的医生才是人们的好医生。其实,国医大师就是这样的好医生,是人们健康的守护神。然而,今年,连续八位国医大师相继离世,无异于让人间痛失八大神医,如今,也只能继续传承和学习国医大师的学术精髓和养生防病理念,才能不负国医大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徐景藩」

  徐景藩,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首创“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解决食道炎中药附着难题,对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了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徐老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补充,他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临床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治疗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滞法和外治法,颇有良效。

  徐老一直到耄耋之年,他都思维敏捷,行动自如,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这不能不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徐老认为,饮食保持清淡,五味适度,不要吃得过饱,注意劳逸结合。对付身体小恙,他最多有时吃几片药,从不打针或点滴,始终坚持自己开点中药汤剂,总能药到病除。

  「程莘农」

  程莘农,从事中医内、妇、针灸医疗活动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科研经验;对中医温热病舌诊有较深的研究,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针灸选穴、针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数十年如一日,勤于临证,钻研古籍,博采众长,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独创了“程式三才”针灸手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中国针灸界的泰山北斗。

  多年来,经国医大师程莘农针灸治疗过病人有10万人次之多,其中一些病例一直被业界称颂,也创造出了一个个中医针灸“神话”。程莘农的弟子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巴西、美国、英国等106个国家的人。如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已经或正在使用或研究针灸。

  「郭子光」

  郭子光,在临床上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尤对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经、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形成独具风格的临术思路与方药运用而卓然自立。

  郭老精研伤寒,创新理论学说,力倡“病证结合”,一生痴迷中医,醉心治学。郭老学问广博,除在伤寒方面卓有成绩、提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以外,还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提出创立“现代中医康复医学”的框架,指出“病证结合”论治的四种形式、治疗慢性病的8个步骤。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干祖望」

  干祖望,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立者,在中医传传统理论上,调整了“三因”学说;充实“四诊八纲”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归纳出“论治四法。干老大声疾呼,中医不是慢郎中。后来,提出养生八字真言——“童心、猴行、龟欲、蚁食”。所谓童心,就是要保持儿童一样的心态,无忧无虑,生机勃勃,对周围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所谓猴行,简而言之就是像猴子一样善于运动,喜欢运动。所谓龟欲,做人应该像乌龟那样,该缩头时缩头,不贪不争,安分守己,谨护自身。所谓蚁食,有两层意思:一是吃得少,二是吃得杂。这样不仅能够保护肠胃功能,还能吸收充足的营养。

  「贺普仁」

  贺普仁,火针的擎旗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火针已经少有人用了,到了几近失传的地步。而面对疑难杂病,使用毫针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对此,贺普仁寝食难安,他想起牛泽华老师曾经用过的火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他创立了“病多气滞”的中医病机学说和“贺氏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在理论研究、治疗方法及针具等多方面做出创新,挖掘出了火针,发明了贺氏火针针具,制定了国家标准火针技术操作规程。研制了贺氏针灸铜人。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贺氏针灸三通法”不仅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李士懋」

  李士懋,扛起中医“脉诊”的大旗。李老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继而提出“脉诊在辨证论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甚至将脉诊提高到在四诊中占据五成到九成的重要位置。

  李老说:“自古论脉详且尽矣,本不容吾等无名之辈置喙。但在50余年不断学习、实践中,萌生了些有别于传统的见解,故而斗胆写了出来。”他的多部著述,都是脉学话题。并把“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作为毕生追求。

  「朱良春」

  朱良春,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是著名的中医内科学家,因在临床中善用虫类中药,被誉为“五毒先生”。

  对风湿病的治疗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如今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

  「石仰山」

  石仰山,出生中医世家,对伤科堪称国手。石氏理伤基本原则是按照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在论治时注重内调气血,外理筋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顾及损伤兼邪。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方法进行具体施治。并提出了理伤续断三大特点:一、气血兼顾而以血为主、以气为先。二、审虚实,施补泻。三、重视损伤客邪的兼治。

  我们中医界的国宝级大师,是我们中医界赖以汲取智慧和经验的前辈,如今,他们渐渐远去,从此,天堂多了好医生,人间少了好医生。作为中医界人士,除了继承和弘扬国医大师的学术与养生精髓之外,别无选择。

小程序怎么开发
孩子流鼻血
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