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美容

p毛姆信奉风格即人

中医美容  2020年03月27日  浏览:4 次

毛姆信奉“风格即人”,往好里说,这是面由心生推己及人,往坏里说,那就是以貌取人了。毛姆的以貌取人很是了得,他说亨利·詹姆斯小说中那些“繁复晦涩、冗长复杂和矫揉造作”之所以会为人接受,是因为詹姆斯在你印象里就是这样一个人,“魅力无穷、和善宽厚、自负炫耀却让人觉得有趣” 比之毛姆在《随性而至》中对詹姆斯的刻毒挖苦,《观点》中的这段评价还算厚道。

在《观点》中,毛姆也没少损人,比如他笔下的歌德就是一花心大萝卜,契诃夫博爱但“从未向谁敞开心扉”,等等。不过他倒未必纯然如龚古尔兄弟那样“勇于扯下 伟人 的虚伪面具还原其真面目”,因为除《圣者》外,《观点》4 篇文章对一干文人虽然苛刻,但字字落到毛姆本人对小说艺术的洞察。同时他也提醒读者,“阅读一位小说家为他人的小说所撰写的评论时一定要有所提防,因为他所发现的优秀之处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而对别人的作品里那些他自身所缺乏的特点却难以认可”。这段自白与毛姆对文人们的开涮一样顶真,他所提供的只是一个私人阅读经验,镜中观人,到头来看到的还是他自己。

问毛姆对哪些作家“难以认可”,不如问他对哪类作品不甚感冒。在《诗人的三部小说》中,毛姆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评价甚好,他说此书矫揉造作,但它迎合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浪漫主义风潮,人们动辄“相思成灾,一病不起”并非全然虚构,而是生活实况。但到《亲和力》,歌德滥用“偶然性”的巧合因素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无疑对作品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毛姆认为一部作品是否立得起来,首先在于情节是不是站得住脚,歌德“用化学物质作为人物原型”来写《亲和力》,只是使作品成了一个方程式怪胎,“演绎作者的抽象理论”,缺乏“生命力的鲜活气息”。

针砭背后,毛姆所推崇的无疑是自己的创作观,他在蒂乐生、莫泊桑和契诃夫三位作家身上找到了阐发自己“观点”的切入口(《短篇小说》)。他说莫泊桑的《项链》同样存在情节上的破绽,但没有读者想到要提出异议,这正说明莫泊桑的功力,“作家的职责并非只是忠实地记录生活,而是要将生活演绎成戏剧……他所面临的考验就是既能让读者觉得可信又能实现艺术效果”。而可信度这种东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原则,毛姆举出古希腊雕塑家并非按照现实主义进行创作的例子,来说明文学艺术对现实的扭曲并非20 世纪独创,“人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于过去的艺术对现实的扭曲”。因而,作家的创作并非是要表达现实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如果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在我们看来太不真实,那必然是因为小说家觉得这样的对话才适合这个故事,能帮助他达到预期目标”。而“预期目标”是否真正达到,要看“你讲的故事”能否“让读者信服”。

类似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弗吉尼亚·伍尔夫为现代小说所作的辩护《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中读到,有趣的是,对该小说理念的精辟阐述和实践使伍尔夫被奉为20 世纪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而毛姆却因不汲汲于文学革新中“对现实的扭曲”、只满足于在传统框架内锻造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而被打入另册。究其原因,是毛姆对花样百出的“时髦”玩意儿心存警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就英语散文风格嬗变的论述中找到例证。在《散文和神学家蒂乐生》中,毛姆毫不掩饰他对质朴文风的喜爱。他说平实质朴与华丽典雅这两种文字风格“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品味之别”,但质朴文字比起华丽风格更适合描述实际事物,“如果你侧重文章主题,也就是你更关注面包与黄油,而非果酱,那么避免华丽文风就能让文字更具说服力”。在毛姆看来,时移世易之后,当年那些紧跟时尚的文章“如今读来不过矫揉造作,华而不实”,而所谓的“魅力”更是可疑,“因为魅力无穷的人往往一无是处”。于是我们便能理解毛姆对蒂乐生何以如此褒扬,这位大主教一生经历王政、内战、护国公、复辟和光荣革命,时代巨变教他抱持谦逊谨慎的人生观,因而其布道词“无华丽辞藻而言简意赅,风格质朴鲜活而又严肃优雅”,虽经数个世纪但读之不仅不枯燥,反而见出真知与趣味,是最值得欣赏的好文章。

毛姆本人常因写作非经世致用的文字而被评论家们贬入二三流,他对受到“全然罔顾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诟病的契诃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该如何处置”,而不应鼓动艺术家去解决问题。毛姆在此厘定了作家与社会改革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因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就如契诃夫“超脱个人悲喜”地描写生活,却让人“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场暴力革命”。

而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当下最迫切现实问题的读者,毛姆建议他们不要读小说而是读专业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观世界的读者,最好别去看那些独树一帜的作家,而去读那些平庸的作家,因为才气越大个性越强的作家,他的人生图画就越是光怪陆离,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更忠实。我想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保罗·莱奥托受到毛姆这般推崇(《三位日记体作家》),一定很不是滋味。但毛姆把他们定位为“日记体作家”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无可救药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有限视角和自鸣得意反而成就了他们编年史作家的地位。

毛姆不顾情面地抖落文人们的八卦,不过,他在《圣者》中却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描写他所认识的一位印度圣人,我们读之既觉意外又颇觉平淡,的确,“写好人要写得有趣比写坏人难得多”。不过要明白,正是印度哲学启发了毛姆的杰作《刀锋》,在这本书中,好人和坏人看似判然有别却同样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而毛姆的臧否不过是把文人从各种自封或强加的虚名下解放出来,因为无论为人还是作文,祛除矫饰、返璞归真始终是毛姆的“奥义书”。本着这样的精神来看《观点》,你会发觉作者对书与人的点评,是有着他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同情的。

(实习编辑:李万欣)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胃反酸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衡水治疗白癜风医院

外阴瘙痒用什么治
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不能吃
患勃起功能障碍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