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养生

喻氏论述痰饮之疾减肥

中药养生  2020年03月19日  浏览:3 次

摘要:喻氏论述痰饮之疾,以《内经》《金匮要略》理论为肇基,且发挥颇多。对痰饮之治,喻氏极力反对“徒徇其末而忘其本”的错误治法,因而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 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嘉言,在《医门法律 饮门》中说: 气血凝滞,蒸其津液,结而为痰 ,这概括性的说明了痰饮的生成原因。喻氏在痰饮的论述方面不仅在于医理深研精究,多所创新,而且多寓理于临床。书中痰饮门立 律 四条,其思想严谨,意味深长,本文旨在剖析其义以指导临床,就学习后的应用情况阐述于下:

痰为其标,气为本

喻氏论述痰饮之疾,以《内经》《金匮要略》理论为肇基,且发挥颇多。对痰饮之治,喻氏极力反对 徒徇其末而忘其本 的错误治法,因而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若 气不布则津亦不化 ,痰饮而为水湿之瘀蓄,故痰饮乃 秽莝丛积 之物,如 水道日隘,横流旁溢 。从而明确了 痰为标、气为本 的痰饮标本观。同时,喻氏明确了痰饮病多与肺、胃、膀胱之气化功能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总结治气之源有三: 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肃然下行;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 即肺气清、胃气和、膀胱之气旺方能湿祛痰消。其中,又以脾胃之气关系最为重要,喻氏有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 之说。因水湿多居于胃而运于脾,脾胃之气失常系产生痰饮的重要原因。

喻氏进一步认为,虽曰痰饮在肠间,悬饮在胁下,溢饮在四肢,支饮在胸膈,但多与脾胃关系密切。他说: 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 后世医家多宗其说。由于痰饮多系气之不畅所聚而成,所以喻氏制订了 必顺其性因其势而疏导 和 气顺则痰不留,即不治痰而自运 的治疗大法。

验案

牟某某,男,48岁。2008年2月10日就诊。山东省德州市某厂工人。

脘胁胀痛2个月,乙肝病毒小三阳携带8年,近在某市级医院诊为乙肝,住院40天,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下降,但症状不减,近10天来饮食不下。

诊时B超可见轻度脂肪肝,脾肾胰皆正常。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左重右轻,不欲饮食,食后胃胀加重,口干苦五味,咽下有阻塞感,时时呃气,每早晨吐痰多口,痰色白黏稠,周身无力,以下肢酸软严重,时腰痛,大便干,1~2日1次,小便正常,白腻,脉弦。

病机:肝气郁滞,痰湿内停(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气,化痰湿。处方:郁金12克,香附12克,枳壳12克,青皮12克,木香10克,15克,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15克,茯苓15克,垂盆草20克,瓜蒌15克,半枝莲 0克,八月札12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日服2次,共6剂。

2008年2月17日二诊:药后各症有减,仍以前方继服10剂。

2008年2月28日三诊:药后饮食增加,胃脘胀减,左胁下胀满消失,仍口干,前方加通草10克。15剂。

2008年 月5日四诊:药后各症基本消除,肝功正常,舌苔薄白,脉弦,再以前方继服20剂,可隔日1剂。

2008年4月12日五诊:各项检查均已正常。再以前方继服 0剂。本案属乙型肝炎,脉症分析系痰湿内阻致不欲饮食,脘胁胀满,所以治必疏肝和胃理气以化痰湿,方中的香附、枳壳、青皮为君,木香、郁金、八月札为臣,药助其化痰湿之力,所以服药81剂各症消除,肝功正常。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腹泻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

月经经期延长吃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腰痛广西治疗牛皮癣方法

纯中药制剂感冒药
佝偻病患儿O型腿主要见于维生素D缺乏
前列腺增生能服用希爱力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