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管理关注细节也要关注大历史

中医新闻  2020年09月16日  浏览:3 次

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民生银行、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的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 ,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2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第一部( 《齐白石》 《黄宾虹》 《张大千》 《徐悲鸿》 )已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出,第二部( 《潘天寿》 《李可染》 《傅抱石》 《林风眠》 )正在央视十套、北京卫视热播。

《百年巨匠》汇聚了国内纪录片业界创作精英,各篇总导演均为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优秀纪录片导演,他们都生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活跃在纪录片创作一线并且屡获国内外纪录片大奖。

《百年巨匠》书法篇总导演孙铁健

为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前后做了近千期节目的孙铁健,谈起人物纪录片的拍摄颇有心得,同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的拍摄更是颇有渊源。孙铁健同《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银谷艺术馆馆长杨京岛是多年老友,早在2008年银谷艺术馆开馆时,就与杨京岛合作拍摄了专题片《美术大师 吴作人》 。近20年前,这对老搭档就有了拍摄《百年巨匠》的想法。当《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开始拍摄时,孙铁健接过了书法篇总导演的担子。

说到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启功这6位20世纪的书法大师,孙铁健如数家珍。聊到拍摄,孙铁健仍然谦虚地说,依托着专家团队,我们要认真考虑怎么把研究的 深入 转化为影视语言的 浅出 。

通过书法看人生、看命运

人物纪录片的创作,重要的不是拍摄和制作,重要的是对题材、人物进行研究,片子成功的百分之七八十取决于此。如果你不熟悉人物、了解人物,不进入到人物的生活情境当中去,不了解人物交往的人,不了解人物的学生,你怎么去解读人物呢?你的解读跟别人的解读有什么差异性呢?人们为什么要看你的解读呢? 从连续的几个自我追问开始,孙铁健聊起了拍摄纪录片的一些设想。

孙铁健分析说, 《百年巨匠》书法篇要拍摄的6位巨匠,如果用职业来划分,几乎都不只是职业书法家,这也恰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如于右任是国民党监察院院长,沈尹默是教育家、诗人,沙孟海是西泠印社社长,赵朴初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启功也有着教育家、鉴定家、古典文献学家等名号,专业做书法的就只有林散之。而且他们还多有传奇色彩,如启功是皇室后裔,从一个高中没毕业的人成为一个大学教授、鉴定大师、大书法家、大学者。

喜欢在写字时揣摩大师们当年写字心境的孙铁健,连连感叹能拍摄书法篇是他的幸运。因为书法不仅是国粹中的国粹,还是文化的化石,不仅其中涵盖的内容特别多,就文字本身而言就含有很多信息。 我在猜想,这些人都不是职业书法家,但为什么书法写得这么好。书法对他们来讲,只是修身手段,通过书法来转化升华自己内心的很多东西。写书法要耐得住寂寞,而他们从繁杂的事务里,进入到书法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在书法篇的拍摄中,孙铁健给自己确立了两个原则。首先是透过书法看人生、看命运,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巨匠们的书法技艺要表现,与人生命运结合比较紧密的精品之作也会呈现,但是主要的关注点在人生命运上, 把人拍活了,书法和历史也就活了 。

第二个原则是从拍真实人物到拍让观众记得住的人物。 就要求整个的操作流程更复杂,研究要更深入,不然凭什么让观众记得住。而且这些大家的传记很多,怎么能在这些传记和影像中,拍出一点点新意,是我们要做的事。不然和看过去的片子,和读一本传记有什么区别? 孙铁健苦笑着说, 这就等于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再现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怎么从拍摄一个真实人物,进而拍摄一个让人记得住的人物?孙铁健有他自己的方法,就是细节表现、口述历史、真实再现和故事化的倾向。 当然这些手法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现在的纪录片都在用,但这几个方法用起来,会产生千变万化的姿态。真正落实到完成的片子里,每个导演都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与以往的纪录片讲究宏大叙事在细节上呈现较少不同的是,现在的纪录片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 现在的纪录片要求信息要密集,细节也要密集,两者相互补充。如果没有细节的密集,信息就成为一种灌输;反之,信息则成为一种叙事、叙述,特别易于接受。 孙铁健介绍,细节表现主要是通过历史的记载,发现一些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包括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等,进行梳理、研究、放大。

细节往往是一个人物的眼神,是画龙点睛,有了细节,片子就活了。而且细节是一把钩子,让观众重新回到历史中去观看,通过细节可以感同身受,更有代入感。

在对书法篇6位巨匠的研究中,孙铁健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如启功70多岁功成名就时,找他索字的人特别多,他自己就用笔记本记了好几大本,名叫 书债 。 这个资料如果出现在我们的画面中,这个细节可挖掘的东西就很多,你翻开可能会涉及到观众所熟知的名人,或者其他什么人,可见老爷子很认真,也能见证他命运和人生中很多光彩、闪光的东西。 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孙铁健也注意到不要完全陷入到细节和个人的微观历史当中去,还要有一个时间、历史的线索,这样既有大历史的介入,又有生动的个人展现。

谈起口述历史,孙铁健认为 历史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完成的一个叙事、诉说,这样才叫历史,就是把话语权交还到每一个亲历、亲闻、亲见者,交还到每一个具体人那里,这样讲述的历史才真实、鲜活,才能让人信服。 所以,在孙铁健的计划里,采访的人不止有专家、传记作家、亲人、当年经历历史事件的人,甚至还应该有巨匠们当年请过的厨师、司机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来完成这样一个口述,才符合这样的标准也可能是计算的形状等等。。 这就要求你的采访量必须大,否则无法出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做的毕竟是可视性的东西,与可读的东西有区别。

由于现在纪录片的叙事要求故事化,不再是灌输式的,真实再现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怎样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历史语境,孙铁健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情景还原不能太写实了,如果太写实,观众会有疑问,或者是了解他的人会问 像不像呀 ?这就要求我们多做些写意的东西,抓住几个历史元素,把观众带入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当中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中)接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签发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书法篇顾问聘书

这些巨匠本身就具有传奇性,传奇性实际上也就是戏剧性,他的人生过程中有一些事件是很有戏剧性的,我们要放大这一点,注重这些传奇故事跟人物的关系和他们内心的冲突。就需要下功夫做梳理,在研究完他的材料后,一定要组织出每一个人的主题词,用一句话把这个核心表现出来。 孙铁健举例说,启功 知恩报恩 ,赵朴初是 有信仰的人 每个人找到一个主题词,将这一关键词贯穿于拍摄剪辑制作始终,最后出来的片子味道会是不一样的。

用了这么多的手段,我们最终的取向,还是要走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情感、思想也有被翻动的痕迹。,让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再现出来。 孙铁健说。



两岁宝宝胀气怎么办快速解决
哪些草药可以消肿止痛
肝纤维化吃复方鳖甲软肝片管用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