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丰胸

徐福渡海求仙

中医丰胸  2020年01月10日  浏览:2 次

日本输入中国医学最早可能在秦始皇时期

日本输入中国医学最早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徐福渡海求仙,携百工技艺中必有医药人员,但史少记载。其后公元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公元562年吴人智聪携药臼、明堂图、四海类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国医家传授中医。自隋唐时期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医,中国也有许多医药学家包括僧人渡日,交流极为频繁。日本经过学习、模仿的漫长阶段,至江户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并出现后世方派、古方派、考证派、兰汉折衷派等学派。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它只好在西医中有祖传、师承、研究家的医药学家中流传。二战结束后,日本汉方医又有复兴的趋势。一、日本中医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对中医的重视、扶持、发展和振兴对日本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集中中医精英编写教材,培养中医高级人才,引起了日本汉方界的重视。1956年《汉方临床》介绍了《人民》中医学记事,并不断刊载中国中医进展的最新情报。著名汉方家长泽元夫以“中国汉方医学动向”为题,连续发表24篇文章介绍中国中医研究的最新进展。日本同行有识之士瞄准的是我国现代中医学,他们逐步认识到日本的汉方医学的主流古方派,虽然方证简捷、有利于使用以经方为主的浸膏剂,但较诸中国的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药,在证治上不够灵活,在某些疾病疗效上不够明显,在理论上不够重视探索病因病机,于是他们致力于中医学的学习与研究。1965年他们首先翻译出版了《中医学概论》,1969年又有秦伯未《中医学入门》的日译版本。上世纪70年代,各地陆续组建了中医学研究会,成为日本学习研究中国中医学的最有力组织。1972年翻译出版了广州部队编写的《针灸穴位挂图》,1973年大阪府立成人病中心针麻乳癌切除术成功;1976年翻译出版了我国教科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次年又有《中医学基础》的日译版本;1979年翻译出版了中山医学院出版的《中药的临床应用》,这些书对日本汉方界影响很大。1980年东洋学术出版社创刊《中医临床》,专门介绍我国的中医临床成就,有许多名中医撰稿,至今已25年,出版100余号。该杂志还关注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成就,2004年11月该社组织汉方家11人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修中医,主要了解邓铁涛教授主持的SARS、重症肌无力、心梗围手术期治疗经验。1980年上海与神奈川县结成姊妹城市,上海中医学院派出中医学专家,在该县开设中医学讲座。1981年我国政府派出讲师团包括任应秋、刘渡舟、颜正华、王绵之等名教授渡日讲学;其后邓铁涛教授也渡日讲学,同年在北京又召开了“中日伤寒论研讨会”,进行了国家间的交流。1985年日本东洋医学会四国支部每年举办一次“日中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1986年成立日本中医研究会,每年邀请名中医渡日交流经验。1987年笹川奖学金提供100名助学金名额以资助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留日期间参与了中医的学术交流和讲学。1988年北京与东京结成姊妹城市,在日本都立丰岛医院设立了东洋医学科门诊。90年代以后,日本中医研究会已达50个以上;举办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刊物众多。如《东京中医学报》、《Thekampo》、《传统医学》等等。中日两国学者还共同编著了《中医学基础》、《日本传统医药学的现状与趋势》。21世纪初,日本引进现代中医学已达20余年,日本的中医学派已经形成,站在导入潮头的医学家,正在信心十足地向更深的腹地迈进。二、日本引进中医学的方法日本引进中医学虽有政府的支持,但其积极性主要来自民间,成功要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1.充分发挥研究会功能遍及日本各地的中医学研究会者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中医学的核心机构,对建立日本中医学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最早建立、成绩卓著的神户中医学研究会为例略加剖析:会长伊藤良博士是日本东洋医学会副会长,在神户开业内科医院,1955年学习汉方医学,但自认一直未能学通。1971年读上海十一人民医院《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与治疗》,感到中医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日本的汉方医学有异,于是引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情,曾到香港访购现代中医专著,逐渐入门。1977年正式组建神户中医学研究会,成员为阪神地区一些医院院长、医师、药剂师,活动经费大家出,他们系统地研读中医典藉和近现代医学著作,并带着自己的临床病例来讨论辩证与治疗以指导临床。他们还到中国参观学习达15次之多,专门拜访“国宝级”名老中医如陆干甫、杨育周、张镜人、邓铁涛等,并邀请名中医赴日讲学。研究会越办越好,经常有二三十人参加,每周学习一次,并在一起著书、译作,现已出版专著14部、译著5部,许多研究会用他们的书为学习中医的参考书或课本,对在日本普及研究中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伊藤先生还在大阪开了一个中医诊所,虽已82岁高龄,仍每周两次应诊,求医者甚众,已成为日本知名的中医学家。2日本引进中医学的方法2.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定期的日中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辐射全国,报告人都是两国知名的学者。邀请中国名家去日本讲学多不限于一地而是周游日本数地报告。各地研究会专题经验座谈邀请的学者一般是3~4人,也都有多个地区参加。现在又利用姊妹城市关系与我国中医药大学合办分校。有关大学派出老师进行系统的中医学教育。现在滞留在日本的我国中医院校毕业的医师有200余人,他们组成了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医学与药学协会,参与各研究会的中医教学并指导日本医师临床。至于在中国学中医的留学生,归国后如今多活跃在日本临床、教学、科研、编著的第一线,成为中医学派的骨干,如兵头明、营沼伸、大武光等都是上世纪70年代留学北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3.充分利用丰厚的汉方医药基础日本应用中医药治病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汉方现在不是主流医学,但是民间仍然喜用,而且不少患者愿意自费使用煎剂。目前日本医疗保险有200多种汉方浸膏剂给予报销,一些煎剂如与浸膏剂药味一致也予报销,这些举措是日本中医学派发展的基础。日本有丰富的中医学典籍,可供深入研究。据中医研究院《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我国113个单位所藏中医古藉共12124种,约10万部;日本《岩波图书总目录》载42个图书馆所藏中医古籍加日本汉方古籍达14500种,100万册,其中有不少珍本、善本。其藏书数量、质量均不亚于我国。著名的日本医史学、书志学家小曾户洋、真柳诚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有不少创见。真柳诚是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研究生,现任京都大学教授,他告诉笔者政府资助他数千万元研究中医古藉。

MACC证书国家认可吗
内蒙古治疗牛皮癣医院
手术后便秘吃什么蔬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