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物联网让文物保护更智慧
中药方剂 2020年08月21日 浏览:1 次
物联 让文物保护更“智慧”
物联,即物物相连的互联,是全球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一。通过特定技术与设备把物品与互做好思想工作。做到来访有记录联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智慧管理:人与物的互动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告诉,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主要表现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一是在实体博物馆中,通过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辅助展览展示;二是依托互联,建设上的虚拟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究其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着眼于如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来,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滥用和虚拟博物馆内容匮乏。因此应该提倡智慧博物馆,这是一种发展基调的回归,恢复了博物馆业务需求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博物馆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构建无缝集成现代智能技术的博物馆创新管理模式,在减小博物馆管理人员压力的同时,保证馆内人、财、物的科学、有序管理,提高博物馆管理能力,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前提保障。
敦煌莫高窟建立了涵盖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在内的人流量监控,档案、人事管理,以及监测展示等在内的综合监测系统。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所长苏伯民对介绍了这个系统的运作过程。
首先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文物监测和游客监测。文物监测包括洞窟文物本体及窟区环境。敦煌研究院在60多个洞窟安装了200多个传感器,包括:温湿度、CO2监测设备、崖体内部温湿度、崖体裂隙、壁画病害等传感器。山顶和窟区布置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窟区安装空气监测站。洞窟内采用低功耗无线传感,窟区采用WiFi络,窟顶采用GPRS或3G络,将数据实时传到监测终端。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自动运行,并将分析结果分别实时传给洞窟开放管理系统和莫高窟监测中心
,同时,数据还展示于安装在窟区入口的显示屏上。
游客监测则通过RFID技术实现。RFID是射频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数据处理器70岁的孙德江直摇头。组成,利用专门的读写设备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将无线电发射的信号进行接收、读取和识别。每位讲解员都佩戴RFID标签卡,在进入洞窟前预先录入相关游客信息,通过洞窟内的RFID标签阅读器对游客实现实时监测。目前,已有40多个洞窟安装有RFID标签阅读器。
洞窟环境阈值湿度为62%、CO2为1500ppm。这些数据可不是随口说出的,而是经过多年的采集分析得出的结论。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值,系统将发出预警,并通过短信平台传给相关人员,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调整洞窟开放路线、进入洞窟人数等。配合这套检测管理系统,莫高窟对游客实行预约制,以便合理地分配不同时间段游客数量。
12下一页>
商洛哪里能治疗白癜风宝宝增强免疫力吃什么好
阳江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
做个简单的药枕来消除困意
2019-07-16
-
安徽中医学院以学科建设促发展
2019-07-15
-
山胡萝卜栽培技术
2019-07-13
-
地灵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桑叶的炮制方法
2019-07-07
-
刺榆叶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