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健脾祛湿老中医只用这一招简单管用

中药方剂  2019年12月21日  浏览:2 次

  摘要: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导读

  立夏之后,气温会明显升高,雨量增多,这时的气候除了逐渐变热之外还会有 湿 ,湿指的是外界环境的湿度比较大,中医指出,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影响体内气的运行。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那些所谓的现代病就会离我们远了,恶性肿瘤、慢性疾病也会失去温床。

  国医大师路志正说: 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有关。

  寒湿过重为万病之源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 六淫邪气 中,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寒湿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热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风湿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重症。

  1

  一级湿毒: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2

  二级湿毒: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

  症状:肩周炎,,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4

  四级湿毒: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

  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妇科炎症。

  5

  五级湿毒:囊肿或肿瘤

  症状: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你体内有没有湿气?

  以下为专业体内湿气自测表,来测一测你体内有多少湿气吧!

  以上有1~ 种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体内有湿气。

  祛除湿气,首选

  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用传统的艾灸疗法祛除体内湿气效果最理想,可以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

  《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这里所说的 真气 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对春季除湿邪更是有它法所无法替代的良效。

  艾灸方法:悬灸

  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治疗或保健的穴位,距离皮肤 -5厘米左右。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 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1、百会穴

  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神。点燃艾条,以旋灸法对准百会穴,顺时针逐圈向周围旋灸(9圈)至发际处,在逆时针逐渐划圈汇至百会,此为一次,共做8次。每天灸一次,每次分钟。

  2、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清热、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每天灸1次,每次分钟。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 颜面合谷收 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每次艾灸分钟,每天一次。

  4、中脘、神阙(肚脐孔):

  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身健体。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5、阳陵泉、阴陵泉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 阳陵泉 )

  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 -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分钟。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小儿脾胃虚弱怎么食疗
中年人脑溢血吃什么补品好
小宝宝上火便秘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