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你经常听说的“三焦”,到底是个啥?

中医保健  2019年07月20日  浏览:4 次

摘要:古人尚未完全理解三焦的生理实质,故硬把这一高度概括的脏腑概念加上一个具体组织的名称。我们应当本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统一性、前后一致性和完整性来进一步探讨“三焦”的形态及实质。   小编导读

三焦 是六腑之一,在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它的形态、部位及其生理功能,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邵念方先生认为, 三焦 是命门元气通行的道路,亦是元气发挥气化作用的场所,人体具有气化作用的部位就是 三焦 分布的地方,这就是 三焦 的全部含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邵念方先生关于 三焦 的论述,希望能为仍旧困惑于这一概念的朋友带来帮助。  一、 三焦 的形态  关于 三焦 的形态争论已久。笔者认为,说其有形,大则脏腑之间、组织之间;小则肌腠纹理之间,凡有空隙之处,凡能进行气化之所,皆为 三焦 。说其无形,则是可言其功能而不可尽见其实质。所以,古人主张有形者,有的把 三焦 作为六腑之一,有的从皮肤毫毛的情况来判断 三焦 厚薄缓急的变化,如《内经》等;有的明确提出上、中、下 三焦 的部位,如《灵枢 营卫生会》等;有的认为 三焦 是腹腔之油膜,如唐容川、张锡纯等;有的认为是空腔,如薛生白、张景岳、汪仞庵等;有的认为是淋巴系统,如章太炎、祝味菊、陆渊雷等。主张无形者,都是源于《难经 三十八难》所云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元气之别使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难经 二十五难》亦云: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自《难经》之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如杨玄操、、滑伯仁、李梴、张山雷等,但都承认三焦的功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所谓 无形而有用 。可见,古人尚未完全理解三焦的生理实质,故硬把这一高度概括的脏腑概念加上一个具体组织的名称。我们应当本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统一性、前后一致性和完整性来进一步探讨 三焦 的形态及实质。 二、 三焦 的功能  三焦 既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又是进行气化的场所,所以,它的功能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把的功能联系起来  气化作用是命门元气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贯穿生命始终,是机体推陈纳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五脏六腑来完成的。古人用 三焦 这一概念,把五脏六腑这一气化功能统一起来,正如《难经 八难》所说: 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中藏经》说: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这说明通过三焦把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周身上下内外连贯成有机整体。  (二)把整个消化排泄过程联系起来  人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也是靠气化作用来完成的。《难经 三十一难》说: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 主纳而不出 中焦者 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 主分别浊清,主出而不纳,以传道也 清 喻嘉言《医门法律 论三焦》也说: 三焦取火能腐物之义,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皆始于元气,游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纳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纳,其纳其出,皆系于中焦之腐熟,焦之为义可见矣。 这就把整个摄入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三焦消化腐熟水谷之热力,是来源于命门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生之本也。  (三)气血在 三焦 化生  气血的化生亦是靠气化作用在三焦完成的。《灵枢 营卫生会》云: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又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又说: 中焦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 ,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 《灵枢 痈疽》云: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营与血、卫与气同类而异名,说明营卫气血是在中焦和上焦心肺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  (四)水液通过 三焦 代谢  水液的代谢,不论是肺之宣降、脾之转运、肾之蒸化,还是膀胱之贮藏排泄,都是以 三焦 为通道,以气化为动力。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云: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这是从水液的代谢方面再次说明 三焦 是元气的通道和气化的场所。  三、 三焦 的病理变化  三焦 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又是气化场所。元气为诸气之根,如果 三焦 有病,元气通行受阻,气化功能障碍,则五脏六腑之气、阴阳营卫之气均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必然导致诸证丛生。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出现五脏六腑功能失常  《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说明 三焦 有病则出现脏腑证候。清代医家便把 三焦 病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经。 又说: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可见,就温热病来说,上焦是指心肺,是病的初期阶段;中焦是指脾胃,病情较重;下焦指肝肾,病情到了最后阴竭阳耗的衰微阶段。这是 三焦 有病表现为脏腑病变的典型例证。  (二)出现水液代谢失常  三焦不通,气化不行,水不化气,水液宣通受阻而发生肿胀,《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云: 三焦病者,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 张景岳说: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胃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因水行必赖气化,肾主水,膀胱为州都之官,二者虽均主水液,然而必赖气化,而气化行水必历 三焦 ,水在上焦必赖肺气宣降以运行,故称肺为水之上源;水在中焦必赖脾气输布,故曰脾主运化水湿;水在下焦必赖肾气之气化,故谓肾为水之下源。此乃人身三元之气,三者合一,上下贯通,一气周转,激发生机,滋养性命。若上焦闭塞,则肺气不降,肾气不化,脾气不运,水液停留,不归水腑而泛滥于三焦致肿胀。正如《圣济总录》所说: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   (三)出现气胀证候  三焦 不通,元气通行受阻,气机壅闭,而出现气胀的证候,正如《灵枢 胀论》云: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四、 三焦 病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原则上, 三焦 病和其他腑病一样,都是以通为主。这是由 三焦 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 三焦 病变常常通过脏腑、气、水等病理证候体现出来,故在治疗时不能单独治疗 三焦 。一般是上焦病治心肺、中焦病治脾胃、下焦病治肝肾。历代医家多同意这个原则。总之,调理脏腑气机,疏通 三焦 之道,为元气通行开拓道路,为进行气化肃清场所。  五、 三焦 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三焦 为六腑之一,故具腑主 传化物而不藏 的生理特性。这一特性是从它通行命门元气和进行气化之生理功能概括出来的。古人把它说成 元气之别使 决渎之官 ,以及 蒸津液 化精微 开发 泄气 出气 出于 走于 等描述皆有 通 行 之义。正如《千金要方 三焦脉论》所说: 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合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返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绝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吴天锡亦说: 三焦者,禀元气以资始,合胃气以资生,上达胸中而为用,往来贯通,宣布无穷,造化出纳,作水谷之道路,为气之所终始也。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从各个角度对三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识越来越深刻,使中医学理论逐步系统化、科学化。 三焦 的存在,体现了人体的完整性、统一性,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奠定了物质基础。说明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及与九窍之间的联系,都是以 三焦 为通道。若没有 三焦 ,元气无以通行,气化无有场所,一切组织器官就会失去生理功能。所以说,人的生命不能脱离 三焦 而存在。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佳为收银系统

孕期缺钙吃什么食物有哪些

滇南本草

尿不尽解决方法

夜尿增多的危害

尿不尽治疗方法

长春专科医院治疗妇科
云南哪专科治疗性病
呼和浩特最好的性病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