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伦理的统帅作者仲易

中药大全  2019年09月12日  浏览:5 次

  本文导读:中国传统文化高举“仁爱”道德观,这一道德取向也深深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之路。尽管对中医药发展有一些负面的作用,但却竖起了鲜明的旗帜。中医药的伦理总是合着主流文化的脉搏前行。纵观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发现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佛教的慈悲救苦理念是历代医药学伦理思想的精神支柱,对中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产生着统帅作用。儒、道、释三家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和例证。 中国传统文化高举 仁爱 道德观,这一道德取向也深深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之路。尽管对中医药发展有一些负面的作用,但却竖起了鲜明的旗帜。中医药的伦理总是合着主流文化的脉搏前行。纵观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发现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佛教的慈悲救苦理念是历代医药学伦理思想的精神支柱,对中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产生着统帅作用。儒、道、释三家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和例证。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仁义思想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要做对社会或别人有利的事情。 仁者,爱人。 仁,就是一种内心的仁慈与博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已经开始出现,《孟子 梁惠王上》: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在这里孟子把 仁术 作为医德的基本要求。徐春甫《古今医统》记载医官赵从古道 儒知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 体现在医学上就是讲医术作为解除疾患,利世人的手段和儒学的仁义思想相一致。这种仁义思想对医学的影响很深。《礼记 中庸》中解释为: 仁者,人也。 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把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 天地之性,人为贵 ,明李梃《医学入门》也讲 不可过取重索也,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儒学的仁义思想一直影响着医家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

  济世度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道教学者兼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

  慈悲为怀是释家的鲜明特点,与儒家提倡的仁爱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即给众生以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救 佛教中观派创始人龙树对 慈悲 作如是解释: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这种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对广大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永贞年梵僧为东市王布之女治病分文不取的事迹。孙思邈告诫医家: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医药的伦理思想植根于传统文化中。悬壶济世的社会感,扶危济困的职业道德,尊重生命的行医操守,遵古循经的行事准则,行善积德的自我修养成为了中医药伦理的核心内容。这些人性闪光的智慧通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不断丰富,发扬光大,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现代医药学伦理所推崇。

  作者:仲易。号:4949 52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营养不良的孩子
小孩流鼻血怎么办
儿童流鼻血的原因及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