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文字触角短评三题
中药大全 2020年07月18日 浏览:1 次
《窗外的女人》是一篇构思新颖、笔触细腻、角度独特的小说,读来耳目一新,感触颇深。
首先,木门此篇独特的构思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在作者的整个构思中,作品首先从哪里开始叙述,第一句话怎么说,显得十分关键。作品由李克注目窗外那个女人“已经很久了”起笔,说“每当那个女人出现,他的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去……”,这个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李克因何对窗外一个女人如此关注?他之前有什么故事?接下来将有什么故事发生?这一切都暗含在“李克将目光转向窗外”这个动作中。作者于干净利落的交代中,完成了悬念的预设,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将作品的开端置于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就像是放映一部电影,一切娓娓展开。这不能不归功于木门精妙的构思及娴熟的小说结构能力。当我们还在为李克的行为颇费踌躇时,作者笔锋一转,将我们的视线带入了“从前”,于是李克昔日的婚姻状况以及生计点滴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与结发妻子在城里做米皮生意,那种起步的艰辛与快乐,接着先皮货后房地产、发财后的李克与妻子的隔膜,以致离婚;再与海归妻子的结合,小吃城的创设,海归妻子的离开……一切像是多幕剧,在李克心中走过,在我们心里走过,几个幕后人物,却也各具性格,栩栩如生,而其中的苦辣酸甜,我们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于是,窗外女人如何击中了失落中的李克的心就成为一种既定。这个窗外卖米皮的女人,能够让李克感到亲切并心生“悸动”,这就让我们意识到,二人的情感轨迹演绎,简直就是一种水到渠成,就是一种顺理成章,接下来,连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他们的情感戏的进一步发展深深期待了。孰料,结尾却又突转一笔,不仅让李克、让我们看到了墙角半蹲着的那个男人,还看到了窗外这个女人陌生的脸,于是一时间,李克的心被击得七零八落,他的梦想破碎了,我们心里的惆怅也陡然而生。这样曲折多变的构思运笔,完成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容量丰富以及一波三折的基本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作品内核中无法言说的广博浑厚力量,是一种值得再三再四咀嚼玩味的成功实践。
其次,作品对李克的心理刻画很具匠心,让人读后过目不忘。试举两例:
1、作品起首,李克让属下端上楼来一碗米皮,“……李克并不急于吃,他先是静静地看,将碗放下端起,再放下再端起,然后用筷子轻轻地搅动……”这描写,看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细腻逼真,连贯性动作一气呵成,很有画面感,冲击力,确实是准确呈现人物心理状态的传神妙笔。
2、到作品后部分,当李克偶然见到卖米皮的女人时,作者这样写道:“女人的头发很长,自脖颈向上绾成了一很大的髻,黑黑的,圆圆的。李克看不清她的脸,但觉得女人很亲切,是一种熟悉的亲切……”这样的描写,素朴,真切,但足够打动人心,难怪李克沉寂已久的心要悸动,正是卖米皮女人跟结发妻子的相类,“熟悉”,才唤起了李克由衷的念想,尤其是他经历了婚变之后,这种感触就更为深刻,更有感染力。木门的笔力就是这样,寥寥数笔,就让人看到了李克真实的内心,引发读者深度共鸣,不能不说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之准确,拿捏之精到,洞察之深刻,铺排之娴熟。
第三,是关于作品叙事的角度选取,这也是我尤其喜欢的。正是这一点,让作品别具风格,十分可圈可点。故事的切入角度,决定了作品的引人入胜程度。读木门这篇小说,我想起了格里耶,其小说《嫉妒》,正是借助于那个始终不出场(其实无处不在)的“我”所观察人、事、物的角度来构成。从某个固定的点、固定的角度去注视,去观察,去描摹,成为作品的个性化特色,无论是百叶窗的缝隙,还是某一根柱子,抑或某面墙体,都可以成为一个点,都隐蔽着这个不为人知却无所不在的“我”的目光。那目光背后,便是深长的耐人寻味的心灵轨迹。
木门这篇《窗外的女人》也是这样,李克坐的那个位置,可以随时看到窗外那个女人。这个角度的设定,就等于摆设了一部摄像机,在这个“点“上,这部摄像机忠实地录下了一切。李克能看到什么,我们也能看到什么;李克看不到的,对不起,我们也看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随着李克的心灵轨迹走,他的所有内心状态,都取决于在这个角度上,摄像机所录下的内容。录不到的,我们只能想象,或者连想象也不可能达到。
当然,木门此篇与格里耶这篇小说有所不同,一寝室里大都布置得十分温馨。方面,她作品中的李克所在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角度,是个重要的“点”,另一方面,李克本人也出现在了故事里,而不是像《嫉妒》中那样,那个观察者始终隐蔽着,只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木门这里,李克既充当了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他公开亮相在我们面前,而他叙述中的两任妻子,却反而成为隐形的人物来处理了。而且,在结尾部分,李克离开了这个固定的“点”,走到了他一直在观察的女人跟前,去与她面对。这个“离开”,这个“面对”,就让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这个变化彻底改变了人物心目中的臆想,让他日益升温起来的 瞬时淡化尽净。这种既固定又富有变化的笔法,灵活里透着几分机巧,又有着鲜明的智慧,读来既让人沉浸其中,又有所得,感觉很是不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剧,时下我们读小说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紧张。坐下来捧着一部大部头安静阅读,貌似成为奢望。能够潜心感受一篇小说的独到魅力就更是不敢想。所以,偶尔得遇木门这篇风格卓然的小说,我觉得是一份很大的幸运。故不揣冒昧,直抒己见,陈布于上。谬误不到之处,还望木门和大家见谅并不吝指正。
不动声色的磨砺与兼并
——小说《暮年状态》读感
在平实里揭示真实,洞见生活,《暮年状态》,这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第一时间看到,我便生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多次品读下来,觉得无论是其叙述角度的切入,还是语言的平易运用,结构的轮回安排,以及人物心理的细腻刻划等诸方面,均有出色的呈现。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运笔稳练, 十足,很好地表现了习惯之于人那不动声色的磨砺与兼并,其内在的核心的力度则给人很好的感觉,十分有嚼头。当然,作品的诸多特色都不是各自为阵、彼此独立,而是相互支撑、相互默契,共同完成了文本题旨的表达。
首先,文本甫一开笔,就立足于一个界面:“她早上起床,脑子里想着买菜,最好是黄瓜、豆角,然后做早饭,……”表面看是拉开了一天的序幕,实则是在告诉人们,惯性已然形成,生活在这对老年人身上,已经陷入了死水一潭的境地。这个切入角度很好。这个界面很好。这是一个能够让文本所承载的内容平稳运行的界面。在这个界面之上,作者胸有成竹地状写一对老年人的暮年状态,就有了可能。而且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除第一段外,“……最好是黄瓜、豆角,然后做早饭,……”这样的表述在文本第二段、第三段和结尾,又分别出现了一次,每次都起到了一定的照应强调功用。这样的表述,把老年人进入暮年后的那种很轻易就会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不得不通过时常的自言自语来提醒自己,呈示得很逼真,并且,隐约间让人意识到一丝的酸楚,一种无意中便会窥视到自身的模样的尴尬。
其次,作品平实的语言风格,也给文本增色不少。在如水一样平易近人的描述里,我们看到,老太太起床后,喜欢把被子叠整齐,喜欢推推还在睡觉的老头子,然后穿衣出门买惯常的菜,炒菜之前会叫醒老头子,老头子吃完饭后会吧唧嘴,她会生气地骂他几句,他会没正行地开几句玩笑,然后他们一个在阳台晒太阳,一个在客厅看电视,吃水果……四平八稳的日子就这样流水一样逝去了,是那么很稀松平常不值一记的日常生活细节和人物心理流动,却构成了一个可视可感的鲜活的整体。既不风起云涌,也不惊涛骇浪,看去很不错,安详和美,细腻真实,然而你仔细感觉就不难发现,在习惯的牵掣之下,这对老年人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规范机械的模式,每一个早晨都一样,每一个晚上也一样;昨天跟今天没什么不同,今天跟明天也没什么区别。他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已经成为某种规范,某种既定。不同的是这一对老年人一天比一天更甚地走向了暮年。
还有,作品采用了线性叙事,我们可视作是一种轮回叙事。从早晨起床买菜开始,到晚上吃晚饭、洗水果、看电视,老太太每天买的菜是相同的,她和老伴儿每天做的事情是相同的。到第二天,再次从起床买菜开始,然后做饭吃饭,晒太阳看电视,走神,直到晚上上床做梦……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一种有着既定轨道的重复活动,人的存在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实际意义,所有的主观意识都不自觉地陷入了惯性的河流,并在日益强大的惯性河流的冲刷下消弭无形。平淡到家的这种表达,却有着十分真切的深度魅力,能够唤起我们真实由衷的感悟,让我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寻找到相契的蛛丝马迹,完成一种深入内心的共鸣共振。
另外,老太婆的形象刻画尤其鲜明到位,她的心理感觉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那种沿袭惯性做事、想事而浑然不知的行为状态,让人心里一动,一凛,并一惊。在欣赏作品对人物心理做客观描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悟习惯这个东东给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磨砺与兼并,是怎样不近人情。老太太在去买菜的途中,会习惯地想事情,而“她这样想着,手中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两袋菜,一袋是黄瓜,一袋是豆角。而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了家,虽然正好是七点钟,像往常一样,可是她完全想不起买菜的过程了,这让她感到一丝恐慌,……”只看到了结果,却忘记了过程,这样的情形让老太太恐慌。她因何恐慌?她的恐慌含蕴了什么?这是不是岁月老人给人留下的一份强有力印记?哪个人能够逃脱?
人是在习惯中生存的。习惯是一种可怕的状态。尤其是经年累月,人已经在岁月的长河里变得只剩下了“习惯”之后的这样一种状态,更是引发了人们莫名的悸动。我们来看文中的老太婆怎样看待自己的这种“习惯”:“……她已经习惯了她眼前的一切:熟悉的床,熟悉的被子,熟悉的白色墙壁,熟悉的老式电风扇……她有时会觉得这些日复一日地出现在她眼前的东西已经看够了,但要是把它们换走,或者是改变点儿什么,她会很不高兴因为鱼肉很黏稠很容易成丸子。葱切好。4.煮片刻,因为这些东西她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会给人一种安全感。窗外的蝉嗡嗡地叫个不停,她觉得有些烦躁,但这烦躁也似乎习惯了。她烦躁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因为她已经长久地习惯了。……”
无疑,老太太的这种“习惯”,让我们很熟悉。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找到诸多佐证。生活就是这样,无情地磨蚀了一切,生命在习惯中运行,棱角都被磨去了,没了个性,没了脾气。不是么,你看文中这个老太婆,她习惯性地接受,习惯性地记忆,习惯性地遵从,习惯性地麻木,习惯性地忘记……什么都在习惯,什么都会习惯。就连习惯本身也进入了习惯的轨道。在习惯的牵引之下,人在世上立足的意义被瓦解,一切都在这种流水一样的惯性中消弭不见。当你回视自己的一生,窥望自己的生命轨迹,便会发现,在惯性的驱使下,人会丧失很多,包括语言、动作、思想、情绪等等。惟独不会丧失的是惯性本身。非但不会丧失,还会越来越鲜明、硬实、顽固。而你便在这样的裹挟中,机械地生活着,在习惯中走向苍老,走向死亡。一天天,一年年。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让人愀然心惊?如果没有这样明晰的认识还好,一旦清楚地意识到,那么就意味着,睁大眼睛看着自己走向那样一种实际上是人人都会面临的死水一潭的状态。而这种注视并不平常,它有着源自生命本身的一种自觉。
看得出,作者深受西方作品影响浸淫,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叙事结构上,他对于某些西式风格的着力追求,在文本中体现得很是到位。我喜欢这种探索。尽管文本还有可完善之处,但瑕不掩瑜,这篇小说带给人十分有益的启迪,值得我们潜心阅读品味。
解读《川流不息》
1.
第一感觉,这是一篇十分独特的文字。那些语言是心理语言,不是通常的叙述语言。或者可以说是特殊的叙述语言。类似于自言自语,旁白,内心独白。但又不全是。
2.
让人迷雾不断的是那个“她”。如果你被这个“她”绕住,拦住,绊住,那么理解文本就困难重重了。这种情况下,你不妨放“她”一马,先通读全文。大致感觉的情况下,再次进入文本。一边读,一边前后联想。我要说,你一旦突围出来,整体贯通下来,理解到位,就不得不叹服这个“她”的别致新颖运用了。比如开头一笔,就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清晨绿意清新,却有着微微的迷蒙。晨曦映透树木的繁华,扑闪着光影绰约的眼眸,看着我。不说话。”
共 688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用精粹独到的眼光,流畅娴熟的文笔,细致剖析了三篇不同结构形式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第一篇构思新颖,笔触细腻,角度独特;第二篇语言平易,结构独特,笔力稳健;第三篇虚实相映,含蓄隽永。文章语言从容,解读精准,引用恰当,感悟深刻。是一篇难得的文学欣赏之作。强力推荐赏析!【 云水之间】【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1:26:04 篇幅不短辛苦老师了!
恰切到位的按语。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楼文友: 14:00:45 该三篇以及另两篇以《短评一组》为题一并发表于《五台山》杂志今年第五期。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宁波治疗白斑的医院为什么会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痛风到中期怎么治疗
-
管理莱斯特官方宣布同瓦尔迪续约队史第薪水签年
2020-09-19
-
幸福快乐安东尼回忆在尼克斯的经历总体来说非常棒依依不舍
2020-06-17
-
金银花茎蔓修剪需注意
2019-07-16
-
中医养生理念将在慢病管理中发挥作用
2019-07-11
-
生姜醋盐水治脚气
2019-07-07
-
钩活术有了全国性学术组织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