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对其根在脚

中药大全  2020年02月15日  浏览:3 次

摘要: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最大误解是,把脚、腿、腰、手的运动分出先后,不切实地妄图把劲力“节节上送”。要清楚的是,这些要求作者本意是用来指导发劲的。

古人的论等经典文章,习惯将打手、走架混在一起论述,将身心法则,自我体验,技击原则、结果、原理等混在一起不加区分,今人常因此误读误解误练。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问起,武禹襄《太极拳论》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句话是用来指导打手时的发劲,还是用来指导走架的呢?

武式传人郝月如在他的《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里讲道: 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显然,郝月如先师是将武禹襄《太极拳论》里的这句话用来指导发劲的。这句话在武禹襄《打手要言》里也再次出现。这更说明这句话是用来指导发劲的。

确切地讲,这句话是用来描述发劲的刹那间,时间很短,只有在发劲的瞬间才保持这种功态。举一例:左弓步发右直拳,在发拳的刹那间,右腿前蹬,重心前倾。劲发后,右脚可脚尖轻点地面,也可右脚离开地面悬空。当脚尖离地或轻点地面的时候,发劲已经完成, 其根在脚 也已不复存在, 发于腿 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发力时,严格地说,人体所有部位都会发生弹性形变,由形变产生弹力。腿和手在发力时形变最大最明显,所以有 发于腿 和 形于手指 之说。又如,退步向前发直拳时,可以不用 其根在脚,发于腿 来形容了。当然,在实战中,吏多的情况是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的发力形式。

匀缓、连绵不断的走架能保持这种 瞬间的功态 吗?打手的练习要求和走架的练习要求能否通用?

走架的时候,脚承着腿,腿承着腰,腰承着肩,肩承着手指,脚、腿、腰、肩、手指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动起来没有先后,是同时进行的。虽然运动是节节叠加,但是各部位运动的幅度却是各不相同,这使得各部位运动的速度也各不相同,腿、手的相对、绝对运动路径都最大,因而运动速度也最大。不同的幅度不同的速度,却要求同时开始和同时到达,这对脚、腿、腰、手就有个 总须完整一气 的要求。

郝月如的《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有这样一句话: 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仅从字面上理解,打手和走架是一回事。事实上,打手是两人对练,走架是单人独练,打手代替不了走架。走架也不能取代打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两者相差甚远,打手的练习要求和走架的练习要求就不能随意混用。

另一方面,打手和走架有它们相同相通的地方。比如,都能够把劲力锤炼得柔软,都是追求以柔克刚等。练功中有一个现象:直接散推手和盘架子后或先画几十个圈后再接练散推手,两者相比较,会明显感觉出先盘架画圈后再练散推手,会推得更柔顺。一般情况,散推手较之配合性的画圈要生硬些,散推手前的画圈作用之一就是提醒练习者,你的散推手不要太生硬,要将配合性的画圈感觉迁移到散推手练习中来。走架后再练散推手能使推手练习更柔顺,这个现象提醒我们,打手和走架是 同一回事 。既然是 同一回事 ,打手的练习要求和走架的练习要求有的就可以通用。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作者本意是指导推手指导发劲的。但是,由于 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在走架中也可借鉴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在指导走架练习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身体的前进后退、前弓后坐均依赖腿的屈伸。故而称其为 发于腿 。这个 发 字在走架时不要理解成发力,应作 屈伸 理解。腰为重心、中心所在,承上起下,沉稳不可失,故称其为 以腰为主宰 。手的运动幅度很大,且劲力必须贯达末梢,故称其为 形于手指 。自脚、腿、腰至手,上下连贯,运动时不分先后, 总须完整一气 。具体指导走架时要注意,这整句话最好只当目标,不要当作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身心法则是要求,操作性强。通过操作性强的诸多身心法则的落实,最终实现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个目标。如果把这整句话当作要求来练,由于太精细,又加上 劲力节节上送 的错误用意,浑身难免要起强劲,练拳就会变得很痛苦了。事实上,走架的全过程,并不是始终保持这整句话所描述的功态。例如,吴式太极拳走架时身体前倾。单腿负担的姿势很多。如果是老年练习者,要保持高架小步幅、身体前倾,那么在做弓步时,前弓腿就会几乎负担全身重量。孙式太极拳单重姿势也很多。这个时候,一般人所理解的后腿之 发 就不存在了, 发于腿 就无从谈起。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身心法则、要求就不同了,它能够伴随走架始终。单独取出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当作要求,指导走架是可以的。

对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的最大误解是,把脚、腿、腰、手的运动分出先后,不切实地妄图把劲力 节节上送 。要清楚的是,这些要求作者本意是用来指导发劲的。

不少太极拳爱好者说,太极拳越练越难越练越烦,总感一无是处,练不来了。这个难是自找的,是自找麻烦,是找复杂,是自寻玄虚。太极拳应该是越练越简单,越练越舒服,越练越没有讲究。越练越回归到初期,它不是加法,是一个减法过程。有些形意拳书里讲到 傻三年、悟三年、化三年 ,这个练拳过程同样适合于太极拳练习。傻三年:要点是慢、匀、不用力、不用意、不管呼吸不管气、动作规范到位。悟三年:要点是落实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身心法则。化三年:要点与傻三年基本相同,愈简愈远,愈淡愈真。

 


镇惊清热,涤痰消积。用于小儿急惊,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食积痞满,内热咳嗽等症。

小孩为什么容易呼吸道感染
重庆妇科医院
孩子消化不良小妙招
友情链接